本篇文章3946字,读完约10分钟

山西赵午鸿

2003年10月10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在北京举行。 在最初通过的50份(集团)文件文献中,专家评定35份(集团)文件文献列入了第二批中国文件文献遗产名录。 其中,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成熟的类书《永乐大典》入选成功。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本来,《永乐大典》是以图书的形式出版的,但是和我们以前流传下来的意义上的文件还是不一样的。 但《永乐大典》从来没有发行过,无论是《永乐正本》还是《嘉靖副本》都是手稿,严格来说是图档,有图书的“形”,更有档案原始的“质”。 可以说《永乐大典》的命运起伏不定,其运势实际上是明清两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永乐大典》的改编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试图改编“将经济史子集百家之言作为‘类书’”的大型类书,但由于新朝第一次百废待举,这一想法未能实施。 永乐元年( 1403 )、明成祖朱棣,认为“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难审”,命令解码们组织儒士,编纂大型类书,“凡书契以来历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 大学士解码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后,立即拿到了这本书,命令召集文士147人,夜以继日,一年后完成任务。 明祖授予书名《文献大成》,但书中不满地表示“还没有做好很多准备”。 于是在永乐三年( 1405年)下令姚广孝、郑赐、刘季粲、解码等进行重建,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2196人,分别从事负责、校订、抄写、图画、着重号等工作。 为了编纂这本书,明成祖允许编纂者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所有藏书,也为各地派人搜索图书、编纂图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法非常科学,全书的整体体魄根据《洪武正韵》的韵目,按韵排一字,每字下注音韵训释,记录篆书、隶、楷、草各字体,天文、地理、人事、名著、奇文异见、诗文 也就是“押韵统一字,用字系统事”的做法,将先秦、下至明初书中的有关资料全段或全篇搜集起来,甚至全部抄写下来。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编辑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戏、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医学等,达8,000多种。 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多部后世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其所征集的材料,均为对原文的完美摘录,故多部珍贵文献照搬 永乐五年( 1407 ),收录的成稿呈献给朝廷,明成祖审阅后非常满意,亲自写了序文,命名为《永乐大典》。 接下来是清抄,到第二年冬天所有的事业都正式完成了。 全书的规模在空之前,一共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被称为类书大全,比《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这本书修好后,被南京文渊阁收藏。 永乐19年( 1421 ),明成祖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也运到北京,被北京新宫的文楼收藏。

《永乐大典》篇幅巨大,不仅收集广泛,而且写得很漂亮,书的正文都用毛笔用楷书写,半页写8行,大字写1行,小字写2行,每行写28字。 另外,书中的插图精美,山川地貌均以白描的方法绘制图形,造型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用粗黄色布包裹,典雅庄严,被誉为历史上罕见的珍品。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永乐大典》的流传

《永乐大典》的命运戏剧色彩很强。 可惜不是喜剧,是悲剧,是闹剧。 其不幸可以说比明王朝的不幸更早、更长、更奇怪。 首先,“永乐正本”下落不明。 很多人推测它是被明朝死亡之际的战乱破坏的,但由于历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原本的下落成为了永恒的谜。 有学者认为永乐正本很可能与嘉靖皇帝一起埋葬在永陵。 理由如下。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1 .嘉靖皇帝沉溺于炼丹术,生前视《永乐大典》为至宝,死后埋葬可能已经有了安排。

2 .当时嘉靖皇帝下令重新录制复制品时,嘉靖最重要的文官徐阶给他演奏。 重新录制只能进行“本抄本”,工程规模巨大,无法马上完成。 嘉靖强调“重新录制”是“两处收藏”,由于“已做好准备”,必须抓紧完成。 4年后,嘉靖驾崩,3个月后埋葬。 葬礼刚结束,隆庆皇帝宣布《永乐大典》被抄录下来,重奖抄录的诸臣。 从这个时候开始原件神秘地失踪了。 嘉靖的葬礼与《永乐大典》原本的失踪如此偶然,而且一反皇家修典广泛推广典藏的任何地方,编纂成官修书目的方法,也可想而知。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对于原件的下落,《嘉靖副本》的命运更加扭曲。 雍正年间嘉靖副本被皇史宬转移到翰林院。 干隆年间为了编纂《四库全书》,朝廷试图参考嘉靖的副本,结果惊讶地发现《永乐大典》竟然缺少了2422卷共一千多本,只剩下9千多本。 原来如此,雍正年间翰林院的学士可以借《永乐大典》,可以借房子浏览,很多人借也不还。 而且,由于当时管理不严,许多太监也相继从皇宫偷了《永乐大典》去卖钱。 清光之后,《永乐大典》更是束高阁,蛛网被尘封,老鼠被虫子咬了,翰林院的官员也趁机变成了孔乙己,偷了书。 这样,宫外民间市场也开始关注流散副本,外国收藏者也逐渐介入,以十两银子一本的高价暗中收购,内外呼应,进一步加剧了嘉靖副本的流失。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但是,与之后的不幸相比,《永乐大典》从雍正到道光的100年境遇只能说是“雾雨”。 咸丰10年(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给《永乐大典》带来最大灾难,洗劫翰林院,相当一部分被运到英国,藏在大英图书馆。 光绪20年,也就是1894年,11095本《永乐大典》只剩下800本。 光绪26年(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烧杀抢掠,《永乐大典》再次遭劫。 当时慈禧仓皇西逃,留下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展开激战,位于北京西交民巷的翰林院也成为战场,珍藏《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摧毁,玉石燃烧,藏书四散。 在激烈的巷战中,八国联军用质地厚重的《永乐大典》代替砖头,建造防御工事,修筑马槽,或“上马石”。 再者,侵略者的炮车陷入泥泞时,用《永乐大典》堵塞了道路。 对东方文化略知一二,知道这本书价值的侵略者,还会趁机会掠夺。 当时英国大使馆的官员威尔在《庚子大使馆被困记》中写道:“在大使馆研究中国文学家,在火光中恣意挑选,抱着它跑。” 一位叫翟理斯的官员,拿走了卷13345中的一本,作为纪念品给他父亲。 英人莫里森从废墟的瓦砾中拿走了6本。 抢劫后,他们得意地说:“将来中国丢失的复制品,即使出现在欧洲,也是另一回事。” 经过八国联军的掠夺,清政府收拾残局之际,留下的《永乐大典》只剩下64本,收藏在京师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将国内略有公私收藏家多年珍藏的《永乐大典》零本捐赠给了国家。 中国政府经过不懈努力,从国外、民间逐步收回。 例如,20世纪50年代,苏联将俄罗斯和日本侵略者抢夺的64本归还中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归还了3本。 据统计,流失海外的《永乐大典》目前分散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越南的机构和个人手中,国内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221本、上海图书馆收藏的1本、台湾收藏的60本合在一起。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关于《永乐大典》散册的最新发现,1983年写信反映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说山东某农民家里有《永乐大典》。 专家立刻去看了一下,确认这本《永乐大典》是真的正本,书纸也是古代上等的皮纸。 原来,这本古籍是这个农家女主人“自带”作为70年前的嫁妆,是女主人用来图案的。 在当时的农村,做鞋要像剪纸一样,要像剪纸一样平整,但这本古籍不仅又大又平又厚,像纸一样真的很适合“东西能用”。 关于这个罕见的国宝文献是如何流传到农家的,女主人只是说是祖先留下的。 最终,这本《永乐大典》收藏在了国家图书馆。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是明代秘藏禁中,帝王御用们的。 别说普通的读书人,翰林院学士也很难有浏览的机会。 永乐之后,整个明代除了嘉靖皇帝以荒唐的理由喜爱这部荒唐的大典外,其他皇帝都不太上心明成祖的心血。 《永乐大典》的真正利用是从清代开始的,最先认识到这个典籍价值的是全祖望和李贽。 雍正年间,开了三礼书局,他们破天荒地获得了浏览机会,发现其中许多是“不可多得的书”。 “既能弥补人类的不足之处,也能纠正后世的伪书……不是宇宙的鸿宝”。 于是,每天读二十卷,显示要编辑的几本书,由另外四个人抄写。 由于卷帙浩繁,这项事业无法由个人承担,次年全祖罢免官职返乡,无法继续,但他们编辑了王安石《周官新义》、田氏《学习蹊》、高氏《春秋义宗》等10种典籍。 清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请求“演奏学校《永乐大典》,其中选人不好的书,编辑”,经干隆帝批准,专门设立“学校调查《永乐大典》散编事务处”,最初为33 到干隆四十六年( 1781 ),共编辑书籍: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编辑部175种,共385种,4946卷。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典》中关于宋元的史料极其丰富,清人法善曾说:“如果要试验宋元两朝制度的复制品,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 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正如卷14620至14629中收入《吏部条法》一书,这是宋代官员关于铠甲叙利亚、考绩制度的档案汇编,记载至南宋理宗一朝,至《宋会》宁宗朝的这一段空的不足 以前,罗振玉只是根据日本人收藏的《永乐大典》两卷中的《吏部条法》复制的,已经被视为珍宝秘籍,现在可以根据《永乐大典》重新编辑七卷,对宋代的职官制度的研究有帮助吧 而被称为一代宏典的《元经世大典》,虽然在《大典》中只存在片段,但可以为研究元代典章制度的人进行取证。 元代的另一本巨籍《元一统志》,原书近八百卷,详细介绍元代地理区划、沿革及山川河渠、物产土贡、上古遗迹等,也是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当然,《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成熟的类书,其价值不仅在于上述几点。 即使是现存的残卷,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的丰富宝藏。

(本文摘自《山西档案》)

标题:“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