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05字,读完约6分钟
国家图书馆藏有传世珍品宋拓版《神策军碑》。 这宋代“神策军碑”的拓本有特殊的来历。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又称《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原石刻刻在唐会昌3年(公元843年)。
那么“神策军”是什么? 为什么要为上帝刻碑? 记载了什么文案,有什么由来呢? 接下来揭下神秘的面纱吧。
唐朝安史之乱( 755年12月——763年2月)后,唐中央调制中原原西北和东北边军,组成新的禁军。 这就是神策军。 神策军曾经经过两次大规模扩编,在贞元年间( 785—805年)扩编后,神策军兵力达到15万人,达到全盛时期,可以说成为了英勇善战的武装力量。 神策军是中央禁军,也是中央直属作战部队,担任内警备京师,负责对外讨伐藩镇叛乱。
与其他军队相比,神策军有显着的特点。 拥有自己完善的组织和指挥体系,在生活、法律、官员晋升方面享有特权,只有给养是其他军队的三倍。 除此之外,神策军还具有宦官为最高司令官、绝对被统治的最显著和基本的特征。
因为神策军是宦官代表皇帝统率的军队,在政治舞台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和太监的关系。
唐穆宗之后,皇权为宦官集团长期统治,神策军是支持唐中央政权、发挥稳定作用的同事,在宦官废立皇帝等政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穆宗之后共有九帝,除唐敬宗、唐哀宗以外都为太监而立。 太监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大的权力? 其根本原因是太监掌握着神策军。
穆宗之后的唐武宗李炎由太监支撑着皇位,为了讨好太监而巡行左神策军,太监仇士良借机要求建立圣德纪念碑。 所以,唐武宗命令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执笔,集贤院学士判决院事柳公权书,这是有此神策军碑的。 石碑镌刻于唐会昌三年( 843年),立于长安宫廷禁地,但最终毁于战火,其碑拓本极少,流传至今尤为珍贵。
(中)
神策军铭文刻在唐会昌3年( 843年),翰林学士答应崔铉执笔。 拓本方面,从《皇帝巡幸左神策军》到《上京嘉其诚来》,约有700余字,但现存拓本的文案不到原碑的一半。 据记载,前一段赞颂唐武宗李炎的德政,叙述会昌元年祭祀的盛况,后一段叙述鹈鹕的衰落、大首领的嘶哑去世等,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神策军碑》是由当时担任学士法院法官的着名书法家柳公权撰写的。 虽然这个拓本有近一半的字已经无法辨认,但从字口清晰的400多字来看,也是非常罕见的书法珍品。
柳公权、字诚悬、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李淮咸通六年(公元865年)。 他从小就学习,能坚持下去,12岁就能吟诗作赋,29岁就能进士。 他擅长精经术、晓音律,特别是书法,从官历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官到太子少师。 职业宫廷书法家,曾在早晨长期担任右拾遗翰林武士书学士。 柳公权书法初学者二王、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取唐朝初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之长,奠定了楷书深厚的基础。 接着法颜真卿将其笔法加以变化运用,终于自成一家。 对此,《旧唐书·柳公权传》中记载:“公权初学二王,走遍近代笔法,姿势坚强献媚,自成—家。”
他的书法以精湛有力、端庄秀丽、神完气爽而闻名,被世人称为“柳骨”。 他的字体在当时极其有名。 公卿家的碑板、墓志如果不是柳公权书,则被认为不孝。 后世称赞他的作品,魏晋时有锤、王的风韵,同时有初唐欧、虞、楚、陆的姿势。
柳公权在完成《神策军碑》的时候,66岁了,人的书都旧了,融会贯通,从心所欲,信手入玄。 全碑的字体沉稳,气势磅礴,在历代书法中被认为是柳公权“一生第一的妙迹”。
除《神策军碑》外,还有《玄秘塔碑》、《金刚经刻石》、《李晟碑》等多部传世佳品。 现代书法家启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柳书碑板、传世非常多。 现在的幸存者中,“神策军碑”、“玄秘塔”二碑最好。 “玄秘”剁手,还能看到刀痕,但“神策”是孤拓,没有墨迹。 ”。
(下)
《神策军碑》镌刻于唐会昌三年( 843年),虽立于长安宫廷禁地,但最终毁于战火。 这块碑的拓本极少,至今只剩下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本孤独的书,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关于《神策军碑》拓本的收藏也有曲折的故事。
北宋末期,金石学家赵明诚在《金石录》中分注了两本“神策军碑”的拓本,与国图书馆藏正好相同。 由此推测,这本书有可能是赵明诚、李清照伉俣所珍藏的。 但是没有记载这个的具体史料。
之后,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贾似道将这本书重新裱成两本,上面有《秋坛图书》的印章,最后一页有鉌上朱方的印章“长”(拓6左下1 ),也作为“封”的字被阅读。 贾似道家财被抄录后,这本拓本成为南宋皇室藏品。 元朝灭宋后,这个拓本回到翰林国史院。 因为这钋有《翰林国史院官书》(拓1右下1 )中的楷书朱文印。 明代洪武6年,收入内库,拓本末题有《洪武6年闰11月18日收入》泥金小字一行。 不久朱元璋给了其子晋王朱。 因为该拓本的首尾上有“晋府书画的印记”、“晋府图书”(拓6右上1 )的朱文印。 明末,又回到了大收藏家孙承泽。 清代经过梁清标、安岐、张蓉舫、陈介祺等的发布。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原是两本《神策军碑》,下卷不慎失传,只留下上卷,被陈清华运到香港。 1955年和1965年,陈清华因生活窘迫,两次大量出售馆藏古籍。 传言说日本人有意收购。 当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得知消息后,不惜重金购买这些珍贵的古籍,决不能流失海外。 立即通过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和收藏家徐伯郊外,与国家图书馆版本目录学专家赵万里和陈清华进行了洽谈。 当时,新中国财力有限,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此事,支持相关部门两次投资回购典籍。 其中1965年时,文化部以25万元从陈清华收回18种珍贵善本,《神策军碑》就在其中。 此后,这本书一直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神策军碑唐会昌三年( 843 )崔铉撰柳公权正书北宋拓本久佗楷书
标题:“国图藏神策军碑释读”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