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58字,读完约7分钟
资料来源:北京诚轩拍卖公众号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画坛上,大师如潮般涌现。 在这样被称为中国画坛“hardcore”的十年间,齐白石结识了黄宾虹,徐悲鸿在全球举办巡回展,傅抱石发表了20多部着作(译本),吴湖帆的创作萌发了自我改革的蜕变。
吴帆在着作《画业》中说:“从1918年25岁起正式开始‘画业’。 即以绘画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以职业画家的身份开始卖画,以此标志着人生旅程的新起点”。 年轻时画画的吴湖帆,被祖父吴大隈和他最好的朋友前辈们的耳朵所感染,画的进步受到的影响很深。 特别是“富三代”的身份,让吴湖帆在少年时代还能接触到许多历代名作的真迹。
20世纪20年代,吴湖帆广临“四王”真迹,仔细揣摩是如何到达的,从形状上就像神一样。 接着追溯《明四家》、董其昌,直至宋、元诸家,《十年一剑》终于完成。 到20世纪30年代,吴湖帆被任命为故宫文物评鉴委员,首要事业是为海外展览会挑选书画展品。 如果说二十年前吴湖帆看到的历代名作是散落在民间的星辰,那么这样的事业就给他了九天窥视银河的机会。 故宫一行、助吴湖帆在创作中更加重视南北两宗优点的融合,他的绘画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巧妙和面貌。
看着吴帆30年代的画,我发现他逐渐摆脱了年轻时的吴门家风,试图从单纯的四王正统派之外探索新的艺术脉络,在已经凋零的以前画画激发了新的生命力。 此时的吴湖帆一方面要将南、北宗的技法融合到一个炉中,另一方面直追宋元,汲取了前代巨匠的精英华为。 再加上覆盖面广,鉴识大幅增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下一幅是“秋山寺”的重要例子。
批号86
吴湖帆( 1894—1968 )秋山萧寺
甲戌( 1934年)立轴设置彩色纸本
题目:范华原秋山萧寺图。 甲戌三月,吴湖帆仿制。 銰印:吴湖帆、丑竗书画,五百年后由人定论
151.3x83.5cm厘米。 约11.4平尺
吴帆传世巨幅大作不多,三五平尺已经能展示吴作的秀美,四尺以上已经很少见了。 本作《秋山萧寺》的画心超过150厘米,宽超过80厘米,尺宽超过11平尺,为煌巨制,是目前所见吴湖帆传世作品中数一二大尺宽的佳构,在其创作生涯中实属罕见。
从南宋下来,受范宽影响的画家世代有人,明、清两代画家多在作品中模仿范宽,但由于范宽真迹罕见,所以有点模仿的风格与其不相似。 比较而言,吴湖帆的这部作品可以得到华原风神。 全轴体制精密,分为前、中、后三段式构图,大山堂堂,位于正位,占画幅大部分空之间,展现出典型的北宋巨阔山水风貌。 山石以颤抖浓的轮廓线,表现山体硬度,以绵密的“雨粒皱褶”表现岩石质感,墨色由浅而深,层次染深,呈现浑厚的体积感,很好地体现了《绘画见闻志》所言的范宽画“峰厚势壮”的特点。 《图画宝鉴》描写范宽“山顶常造密林,水边造突兀大石”,《圣朝名画评》形容其画“真石老树挺生笔下”,在吴湖帆笔下可以找到相应的笔墨解释。
吴氏学习范宽作品的方法有两种。 一个是真正接触范宽的原作,另一个是在前人模仿的基础上提高可追溯性。 《石渠宝笈》着有同名范宽《秋山萧寺图》,“水墨画山水、凡寺观五、村落七,均隐约可见岩泷树石之间,间架骑舟梁景”。 虽然这些描写与吴画中的元素非常吻合,但由于这部作品至今未被流传,所以不清楚是否是吴画的起源,但可以看出,相对于范宽值得信赖的名作《溪山旅行图》,吴画中景的安排相当接近。 根据《吴湖帆日记》1934年1月27日条,可以看出吴氏看到王韬《范华原山水》的轴后大加赞赏,也非常注意范宽传派的作品。 种种证据表明吴湖帆这根轴在埋头钻研范宽以前就能做好,但更难得的是吴先生不是一味模仿前人,而是不齐心裁剪。 中景与远景之间的白云霭,不同于北宋的图式,它化解了巨大的碑式山水气势的压迫感,激发了平静的感觉。 所有的画笔,虽然都很平静,不会拔高获胜,但仍然可以看到深厚的南宗底蕴,而颜色主要是淡花蓝、淡秋葵石两种,非常明亮,是纸质书,因此可以说非常温润,兼具雄秀之气。
吴帆从30年代后半期到40年代,精品巨制层出不穷,是其创作的鼎盛时期,1943年创作过《范华原关山秋雯图》。 因为技法上没有出现这个轴的范围,所以吴氏在30年代前期拥有这样的尺码和水准的人,似乎更显得珍贵。
批号89
吴帆( 1894—1968 )古树丛篁
丁亥( 1947年)创作立轴水墨纸本
题签:(吴慈堪题)吴湖帆《枯木丛篁》。 小钝 锣印:小钝斋主
本宽:古树丛篁。 拟墨井道人法,丁亥岁暮,吴湖帆灯下戏作。 锣印:吴湖帆印,千里阁
是68x38cm厘米。 约2.3平尺
尽管吴帆临古迹作品众多,早期创作风格还不成熟,但30年代后期吴氏绘画有了新的变化,逐渐展现出一家风貌后,他仍然创作出大量的临古绘画。
上一幅画以吴历为题,完全是自己的风格,近景看古树巧克力,坡岸边竹子丛生,排着长队远走高飞的群鸟,信笔而来,平板天真,是笔墨间的自信,成熟期的作品。
吴历( 1632年—1718年)清朝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 字为渔山,号为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 吴历年轻的时候和王玘学过画,做了王时敏的学生。 因此,初期的作品与王韬的作风相似,皱褶染工纤细,清润秀丽。 中年时期,在游历宋元诸家的基础上,重点吸收王蒙和吴镇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以古人为榜样,不拘古人,融会贯通,具有创新意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洋法,如版面、明暗等方面,因此史传论说:“每一次在作画中使用西洋法,云淡,与平时不同。” 他的山水观察很自然,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感。
吴湖帆《枯木丛簥》的题目是吴曾善(慈堪)的题目:“吴湖帆《枯木丛簥》。 小钝。 ’吴曾善年轻时移居上海时,靠书画生意维持生活,期间与丰子恺、吴湖帆等画家合作。
吴曾善( 1890-1966 )、字慈堪、号小钝、江苏苏州人,在苏沪担任司法行政官、律师,吴县律师协会会长、东吴大学法学教授,在“七君子案”中,担任章乃器的辩护律师。 吴曾善是钝斋吴郁生侄子,书法得到其亲传,所以自称小钝,吴湖帆和叔叔侄子两人有时来往,为吴曾善画《慧因绮梦图》,作词。
批号90
吴帆( 1894—1968 )石上泉声带雨秋
甲戌12月( 1935年)制作立轴设置彩色纸本
问题:岩边树色包括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 子有和先生雅属,甲戌12月,吴湖帆。 釨印:吴湖帆,东庄居士
32.5x36.5cm厘米。 约1.1平尺
上幅《石上泉声带雨秋》中,吴湖帆问题:“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 子与先生雅属,甲戌十二月,吴湖帆”
子和,即陈子和出生于1910年,字为复斋、广东顺德人,后移居台湾。 是有名的书画鉴赏家。 大篆,风格非常健壮,实力深厚,攻花鸟,与张大千、黄君壁、赵少昂等合作。 陈子和因画松、柏而闻名于现代。 相当擅长倒笔、偃笔、湿笔,画风苍郁,带有古拙之风,与众不同。 后来创立华阳艺苑,任教于大学艺术系教授,编辑《艺坛》月刊,与王壮为、高逸鸿、陈定山等画家组成《中国艺苑》,以弘扬以前流传的书画为己任。
标题:“诚轩18秋拍丨吴湖帆:我是一个有追求的“富三代””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