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03字,读完约8分钟

资料来源:海南日报

文\本刊特约撰稿王凯

黄永玉画

张伯驹的印象是黄永玉做的,上面有云。 有一天,在西郊的莫斯科餐厅,伯驹小姐蹒跚而来,孤独,坐在小桌子旁。 吃饭是一盆红菜汤、果酱、小碟子黄油二小块,老师慢慢冷静下来,品尝红菜汤,从口袋里掏出毛巾,小心包好果酱和涂黄油的四块面包,把包裹从人丛里慢慢藏起来。 老师居然能喝这蹩脚的红菜汤,真受得了。 老人手上的面包是那位夫人带回来的。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文化奇人张伯驹出生于1898年3月14日,今年是他120周年的生日。

“民国公子”是张伯驹一生中最有名的称号,“中国第一收藏家”是他的另一个桂冠。 张伯驹一生只知道三件事,只爱,收藏诗和戏曲,收藏又是他最喜欢的。 张伯驹的收藏故事现在成了传说。 知道的人被称为“公子之藏”。 张伯驹之所以得到这个名声,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世家身份,也是因为他对普通人的收藏理念和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的固执和执着。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他是贵公子

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袁世凯表弟、民初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

关于华丽的家世把张伯驹列入“民国四公子”之列,他在《续洪宪报道诗补注》中写道。 “人是近代四公子,一是寒云(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二是佗,三是张学良,四是卢永祥之子卢小嘉,一是张谚语之子。 另外,被称为红豆馆的主溥顿,两个是寒云,三个是余,四个是张学良。 ”。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张伯驹收藏以书画为中心,20世纪20年代末收到康熙皇帝的一幅御笔,写下《丛碧山房》四字。 这是张伯驹的第一次收藏。 “丛碧”一词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千石岭》一诗中。 “不知道山有多重,作为朵而进入丛碧。 ”。 张伯驹喜欢这两个字,将其作为号,自己弓弦胡同占地十多亩的大房子也命名为“丛碧山房”。 之后,他在《丛碧书画录》中记载了这个起源。 “任邱博学鸿语庞垲(康熙年间进士,曾任福建建宁知府)号丛碧,或赐庞氏者,是积累书画之首。 而且住着,喜欢种香蕉竹花树,因为自己编了号码。 ”。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张伯驹的丛碧山房原是李莲英的故居,古朴典雅,这个大庭园可以说是他的大藏品。 张伯驹在这里经常和朋友雅聚在一起,对张家这样安静的排场,京城顽固的主王世襄多年后也记忆犹新。 “会后,他(张伯驹)经常留下客人吃饭,准备的不是宴会,而是菜。 一个菜每次都有。 很受大家欢迎。 任何食堂、餐厅都不能吃——蘑菇炒菜。 ”。 被誉为首都第一美食家的王世襄深知,野生蘑菇产自张家口外草原,产量极少,十分珍贵,现已因生态破坏而灭绝。 蘑菇味道很好吃,不是其他菌类可以得到的,美食家经常做那个炖菜和卤素,从来都不想放很多东西,可以炒的大概只有张伯驹。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对于张伯驹这座典雅的巨宅,收藏家马未都曾经这样评价道:“在今天的北京市,这么大的四合院,暂且不说花多少钱,拆迁要花3亿美元。” 但是,这座有价值的宅邸后来被张伯驹换了画。

这幅画是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据说这幅画是展子虔保存世唯一的真迹,画有宋徽宗赵佘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一文。 画家用纤细有力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小如豆粒,但一点也不认真,形态清晰。 山石树木也用线划出,可以清晰地看到行笔的重量、粗细、顿挫、转折。 从题记中可以看出,《游春图》分别被宫廷、皇族、权贵收藏,也编纂为《銰山堂书画记》,是有序的中国早期山水画珍品。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清代《游春图》再次被宫廷收藏,并被溥仪带走。 1945年以后,这幅画流向民间,被北平和东北的古董商合作收购,计划高价卖给外国人。 为了不让洋人得到这件国宝,张伯驹花了170两金子的高价装在袋子里,为了筹钱,张伯驹除了得到了丛碧山房外,还卖了夫人潘素的首饰。 之后,张伯驹将承泽园的新居命名为“展春园”,并自称为“游春主人”。 他用中国以前传下来的文人的方法庆祝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心里很满足。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纯粹的文人

在旧小说和戏文中经常使用的“诗词歌赋”,没有不知道的。 才子形容琴书画样样精通,其实这就是张伯驹的真实写照。

张伯驹从小就受到诗书的熏陶,读书无数,他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就是这样慢慢熏陶和培养的,这也使他的收藏品味和鉴赏兴趣与常人大不相同。 有名的画家黄永玉比张伯驹小20多岁,但我很了解他。 黄永玉在《大家对张伯驹的印象》中说:“老人的读书和今天不一样。 和修德玩也和今天不一样。 也有古法。 ”。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但是,并不是每个才子都会被收藏,这个风雅的领域还需要足够的财力。 张伯驹来自鼎食钟鸣家,这似乎不成问题,但有一次他在金钱上很难。

卢沟桥事件爆发的前一年,皇族画家溥心畲收藏的唐韩干“照夜白”被古董商买走,转卖海外获利。 张伯驹知道后很伤心。 当时他在上海,想阻止也来不及了。 溥心畲手头有国宝的“平复帖”,张伯驹害怕这件宝贝流失海外,于是急忙找朋友咨询溥家,表示自己希望竞标收藏。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溥心畲是晚清赫赫有名的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的孙子,描绘名世。 他收藏的这本《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大家陆机写给朋友的信,不到一百字。 信中谈到另一位朋友的病情,其中有一句话“也许很难平复帖”,因此被后人尊为“平复帖”。 《平复帖》是距今1700多年,中国现存最古老法书的真迹,用秃笔写在麻纸上,笔法婉转、风格平板朴素,被誉为“中华第一帖”。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对于张伯驹的要求,溥心畳绝对没有拒绝,只是随便要了天价,请张伯驹吃了闭门羹。 张氏随后在《沧桑多次平复帖》中想起了这件古老的事。 “但是,溥先生说当时不需要钱,如果真的要买的话,需要投标20万大洋。 虽然不能拿出这个,但是为了不流失到海外,我也在为下一个事件做准备。 ”。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第二年,张伯驹又拉了溥心畅的好朋友张大千的线,想用6万大洋收藏,但溥还没有答应。 正好在这一年春节前溥心畲的母亲去世了,需要钱,想要得到“平复帖”。 张伯驹此时在北京,经过书法家傅增湘从中说,最终在4万大洋成交。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包括历代收藏者宋徽宗等人在《平复帖》上刻下了自己的印记,但只有张伯驹没有留下印痕,在其《丛碧书画录》上留下了详细的记录。 这本线装油印小册子,是张伯驹一生收藏的书画精品摘要,他在序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讲述了收藏几十年书法古画的艰辛和怜悦:“预生糊涂,读书少,30年后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借钱也存,” 多年聚在一起,蔚然相当大。 灯光窗户上什么展览都自怡。 退天地比咫尺之间大,迎来人物盛衰在表中,陶融化的气质,洗涤心灵,是烟云已经与我契合。 ”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行间充满了无数文人雅士的遐想和共鸣,其中的苦与乐只有张伯驹知道,这种别具风味的苦与乐,为什么不是好藏者所追求的终极境界呢?

散真名士

“预藏不需要最后预藏,是为了预藏。 但是,永远离开我的土地,世界的传说就在一起。 ”。 这就是张伯驹收藏的初衷和目的,确实很简单,当然能做的人也不多,所以难怪有人说张伯驹之后没有收藏家。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张伯驹与夫人潘素一起,将陆机《平复帖》、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册等8件绝世珍品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迄今为止,他们把《游春图》等无价之宝献给了国家。 张氏夫妇以一生中最珍贵的收藏,交换了文化部长沈雁冰亲笔颁发的奖状。

“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的张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卷、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书法等共8件捐赠给国家,以公之于众、足资楷,特此表彰。

部长沈雁冰

1956年7月

西方豪门在将财产捐赠给社会之前传入,金钱捐赠给基金会和慈善机构,文物捐赠给博物馆。 在这一点上,张伯驹早就与世界接轨了,他的这些善行,确实值得后人成为楷书格式。

这是张伯驹,中国老派文人,清闲淡泊,但自然,没有岁月的洗礼,没有生活的磨练,不太容易达到这种境地。 读张伯驹,需要时间的磨练,这一切,就像他的哪个珍藏。

标题:“张伯驹诞辰120周年 回望这位贵公子真名士的大藏家”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