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8字,读完约3分钟
“文革”瓷器已经成为收藏的热点。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国发生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此期间,多位艺术家借助不同的艺术手段,记录、描绘、再现了当时特殊的场景,留下了许多记忆和思考。 吴康( 1914—1991 )是活跃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之一,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是中国陶瓷肖像画的一代宗师。
吴康所画的“文革”瓷板,长约71.9厘米,宽约43厘米。 画面生动地描绘了现场24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绕场内一周,兴奋的工农兵活动的情景。 97名工农兵和批判对象等人物分别通过不同的动作、表情、服装等表现出来。 他们高举着高招喊着口号,有人站在汽车上用喇叭呼吁,有人挥舞着红旗,有人散发着推广材料,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可以说每个人的表情和态度都不尽相同。 作者借用每个人简单的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状态。 作者经常观察场景细节的表现。 例如,在画面的左上角画有木棒。 上面固定着一个高音大扬声器和三个小扬声器。 会场的车顶上也安装了三个大扬声器,引起了会场的紧张感。 会场四条标语横幅织在飘扬的红旗之间,也有布面随风弯曲的动感之物。 一个人拿着东西,提着水桶,用胳膊缠着宣传素材,挂着传单等等,都是真实的……作者精湛的绘画技巧还体现在色彩的选择上。 色调丰富,浓淡适宜。 例如,画面中央的巨大背景板上不仅写有两行大标语,周围的9个背景板上也写有文章。 这些高低不同,都是淡黄色,不仅仅是当时标语上常用的黄色纸张。 作者巧妙地利用色彩的变化,使画面远近远离照相机,增强渐变感。 在画面左下角,作者用毛笔清晰流畅地写下了创作年项“一九六八年吴康画”。 画面整体丰富,布局巧妙,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复杂不乱。
作为“文革”时期的实物,这块瓷板从正面看表面略不平,背面留下了为保持瓷板表面平整而留下的5个枝条的工艺痕迹。 从1968年到现在的47年间,瓷板的画面颜色已经表现出磨损和氧化,体现时代变迁的旧感觉非常浓厚。
经历过“文革”的文物鉴定专家认为,在“文革”特殊的大环境下,许多著名艺术家投身基层,为老百姓创作了许多精品佳作,这幅吴康绘陶板画无疑是其代表。
市场上,纸质印刷品类的“文革”宣传画很多,但瓷板类的品种很少。 这幅吴康画“文革”的推进画瓷板反映了特殊的历史事件场面,值得收藏。
(复印件来源:收藏河北石家庄江志君)
标题:“瓷艺名家吴康绘文革推广画瓷板”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