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6字,读完约2分钟
来源:收藏杂志微信号: sczz029
有明代,嘉靖一朝生产的瓷器最多,色釉中青釉最稀少,尤其是孔雀青釉。 年,梅菌堂专场明嘉靖蓝地孔雀蓝彩“穿莲游龙”图盖盒成交1055万张。 近10年前,小东西能追赶上千万元的天价,其美丽的颜色为收藏界增添了魅力。
孔雀青釉是一种源于西亚的釉色,颜色鲜艳,以铜元素为主要着色剂,烧制后呈蓝绿色色调。 其釉色名称来源于孔雀羽毛,以孔雀羽毛为基准分类命名,绿色多的为孔雀绿色,别名为“法翠”。 蓝色多的叫孔雀蓝,别名“法蓝”。
根据考古发现,孔雀青釉器物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福建刘华墓出土的三件孔雀青釉陶瓶。
刘华墓出土的3件孔雀蓝釉陶瓶都是小口、长鼓腹、小底,形状像竖立的橄榄。 瓶子表面上釉的是蓝、绿相间的,釉层很厚。 其来源与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达的海外交通贸易密切相关。
五代福建时期,王审知等统治者积极推进海外贸易,“招商引资的野蛮商人”、福州、泉州等贸易港口由此形成“填海造地、满墙、拍轮毂、擦肩而过”的繁荣景象。 刘华墓出土的雀巢青釉陶瓶,是通过海外贸易渠道进口到福州的。
国内开始烧制孔雀青釉制品是唐宋时期左右,在金、元民窑,这种釉色相继被复刻。 从金、原产品的技术来看,13世纪磁州窑相连制作这种翠青釉的水平相对较高,至今仍存在许多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
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成立后也制作孔雀蓝釉,釉上烧金彩双角五爪龙纹装饰,可惜大部分金彩挖掘前因土壤侵蚀脱落。 从整体钻探情况来看,元代出土器品种较少,证明了当时御窑厂孔雀青釉的制作还不够规模。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不丰富,逐渐掌握了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点,在陶瓷界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根据制作品种的不同,大致分为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蓝青花、孔雀蓝混合彩3种。
宣德时代制瓷发展迅速,孔雀青釉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窑厂瓷器的严格要求,促使了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的精益求精。 明代孔雀蓝官窑瓷器从当时开始就极其昂贵,成功的作品很少。 现在剩下的是更少的晨星。
清代是中国制瓷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早中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 孔雀釉这个品种在明代末期一度产量骤降,难以找到其踪迹,但到了康熙年间,又开始兴盛,走向孔雀蓝釉史的又一个高峰。
康熙孔雀青釉比明代宣德、成化烧制的釉色变化丰富,有的青绿,有的稀而纯。 雍正、干隆时、孔雀绿釉瓷造型种类比康熙时丰富。
标题:“最美那抹孔雀蓝”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