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2字,读完约8分钟
编辑:对很多人来说,“小三线”是陌生名词,对上海人来说有着罕见的意义。 四五十年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城市走向山村,生产军需产业,一个人十多年了。 岁月无情,曾经的少年已经两鬓雪白,想起了当时奋斗的历史,但依然记忆犹新 只有重温过去才能照亮未来 今天带来的是小三线研究者潘修范编纂纪念文集的故事,他既是亲历者,也是记者,为文集的出版做出了很多贡献 历史只有通过研究,才能让后代人更好地认识 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小三线建设的点滴往事 文|潘修范出一本书不容易,收集140多人写240多份复印件,出版90万字,600多张照片的《我国人民工厂:江西“小三线”9333工厂实录》(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以下称“我国人民工” 因为1968年从学校到军事公司江西人民机械工厂几十年的情结还没有解开。 因为我想固定人生中最好的时间。 因为我不想让中小线历史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巨大变化中消失。 我们打算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人民工厂,反映其非常时期军工厂的真实面貌。 最初的想法是建立一组类似《十日谈》的短文,分为10个方面,每篇写一千个字。 配合年份举办“纪念人民机械工厂建设50周年的活动”,将口述历史以征文的形式先上网,与人民工厂人年4月25日的1800人人民代表大会集会同步准备 准备组负责人孙中逵要求我负责文案的采购、出版,赵仁负责网络发表。 我不强迫应聘文文凭,只希望实录 人民工厂的人在一年中,回忆过去,在网上阅览、评论、拾遗,补阙者如雪人,好几代人在这里,心潮澎湃,回忆去世的水年,留下雪泥鸿爪,献上吉光片羽。 突然50年了,拯救小三线建设史料迫在眉睫,时间不我待 我们有责任把历史的真相,即使是一个工厂的创业、奋斗、贡献、反省,让子孙一叶知秋。 因此,除了动员同事写作以外,还会拜访老领导、老同事,记录语言,整理成文 比如,我们采访了老厂长,老厂长很兴奋,说我的照片资料没人看,不说了也没人能说话 年后,当我们拿到样品书赶到医院,交给病危中的老厂长手中时,他抚摸着《我们人民工厂》,泪水夺眶而出 收集文集,对用什么方法出版和发行书有不同的意见 很多人想提交给印刷厂印刷,给厂里的人看,想想。 费用也不少。 确实,现在的回忆类的资料大多遵循这个例子,在家里播放 我不同意,从头开始:不做或者做最好的事 必须把书的原稿交给正规出版社,无论是书还是文献,都要收藏在国家各级图书馆里,供社会网民借用 如果费用不够,剩下的差距甚至由我个人来填补。 感动的是人民工厂的人热情高涨,自愿捐款,收集腋下做毛皮,处理所有千人人大场面的纪念活动和出书的费用 因此,“我们人民工厂”的附件发表了“纪念人民机械工厂建设50周年的活动”的赞助商名单 年9月,我拿着一叠厚厚的稿子联系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些事项 出版社的领导和有关专家都很支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说:“江西省小三线人民工厂编辑的这部回忆录,全面展示了人民工厂作为典型小三线军工厂的前世。 这使小三线建设的研究者获得了极其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这为深入研究江西省小三线乃至全国小三线建设的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是因为改变了小三线研究者无米煮饭的困境 “他还确信《我们人民工厂》是全国第一本回忆录的正式出版物。 到目前为止,在组装稿子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是当面咨询徐有威教授家,告诉他当时的小三线研究情况,进一步确定了《我们人民工厂》这本书的方向,从徐教授那里得到了很多指导,给我写了长篇序言。 接下来是与出版社会相关,甚至是“为难”的过程 首先,婉言拒绝了出版社推荐的《痛苦之旅》《辉煌岁月》等回忆录的书 取书名《我们人民工厂——江西省“小三线”9333工厂实录》,其含义有三点: 1、人民工厂在江西省小三线中很有名,全厂平时挂在嘴边的是“我们人民工厂” 第二,这本书容量大,概括力强 三、书名看起来通俗,但不落臼 之后,我偶然看到复旦大学的中文系也出现了《我们的这次》的书 这不是同工吗? 副标题《江西‘小三线’9333工厂实录》阐明了本书的性质 各“三线工厂”有国家规定的符号,人民工厂符号为“9333工厂”,按国防工业序列永久固定 关于“实录”,我觉得只有这句话才能涵盖很多规则和困难的副本 除了原稿90万字以外,我提议附上600张工厂照片 这太为难了。 书不是图画书。 你怎么能印这么多照片? 既然我被称为“实录”,大部分复印件只要有照片佐证,就会详细证明更可靠 另外,当时各军工厂都有保密制度,不能随便拍照,所以影像资料奇少,能把大量历史照片放在书上,特别珍贵。 然后,按照复印的方式配置相关图像,用高精度扫描仪将林林总黑白小照片全部转换成电子版,一张张放大,裁剪。 这既累眼睛,也埋祸根 等待全书合成,一共用了600张照片,赢得了照片的文字和茂密 我听二审吐露,你们的书副本丰富,但没有细分。 买了一筐蔬菜,一起煮成了大锅菜。 但是,如果全书一审通过,推倒重来的话,事业量当然很大,时间也不能保证。 但是,如果不改变的话,就会违背我的愿望 不留遗恨,和我咬牙切齿,还是把原稿全部拆了,重新排列,分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幕府山中,自成社会”、“刻骨铭心,继续开”三个块,指挥工厂十三个方面,全书框架的 二审结束后,我因感冒和疲劳患肺炎急诊住院 整个稿子整理好了,三审过去了,我还很担心,把同事毛小兵和书稿分解成两份,你一半我逐字校对。 抓紧时间,我们的年春节是24小时365天,每天10小时“捕字”。 年初六,两个人交换稿子,再打扫一次。 出版行规是“三审三校”,我们以“七审七校”为目标,要求精益求精,没有任何错误 春节后,在排版阶段,我建议去排版企业的实地学校 说没必要去,放一百颗心吧。 更何况排版企业在南京,不方便。 我还担心图像的文字排列错了,自费坐火车去南京。 汽车拦住苏州,突然右眼视网膜上垂下道水墨般的黑色痕迹,突然几乎失明了 到达南京后,只能在电脑桌前用左眼和操作员的一帧图像文字进行定位 本来计划两天的事业量,天黑前就完成了,急于填补漏洞。 马上晚上回上海,第二天去医院是眼底出血,马上住院了 之后,在半年内进入了4个眼科病房,最终实施了眼科大手术“玻璃体切割术”,保持了视力。 关于封面的设计,我直接和美术商谈 美编提出了四五个封面模式被我否定了 封面上有人民工厂的全景照片,希望能显示出“窥见豹子的一斑”的效果 书名“我们人民工厂”建议使用扁平的宋体来体现上世纪的时代风格 美术棘手:这本字体词典里没有啊。 最后只能用手画。 轮到最后印刷了,拿着我准备的纸一样的东西,内页不能太白。 黄色有点厚,和全书的风格统一,正反图像的文字无法穿透页面。 出版科长伤脑筋:我们没有像你们这样的纸啊。 不能经常为你们的书去特制吗? 表示我理解,和他比较,选择了相近的纸型 成功的事不要从东方漏一点,记得到处漏水“竹篮打水空”的话。 最终,《我们的人民工厂》一书按照大家的愿望出版发行了 最令人安慰的是,当我负责握手道别时,我笑了。 今后别人会出回忆书,所以我们推荐以这本书为榜样。 (作者感谢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的帮助。 作者简介:潘修范,男,1951年出生 1968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被分配到江西省“小三线”人民机械厂,在总装厂从事装箱、铆钉、搬运、木工等工作。 1977年人民工厂工会图书馆专职管理者 1992年4月回到上海,在上海龙华工业企业、华东理工大学华昌聚合物有限企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标题:热门:为了编辑出版《我们人民厂》,我做到眼底出血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