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1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一次读储安平的《文选》,见1947年2月16日致傅斯年的邀请函,上面写着:“我刊第1期第2卷的最后付款日期是2月22日,希望先生能在20日前付款并邮寄到上海。”
默多克和邓文迪将离婚,分手费或达到10亿美元
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即使傅在20日寄出稿件,他也可以保证在22日或之前送到《观察》安排,储安平对这个投递速度很有信心。事实上,文赋的《论消灭大户资本的必要性》已在《观察》第二卷第一期如期出版。
据《上海邮电日报》报道,“民国35年,开展‘改良邮政’运动,邮政电信服务水平提高,窗口服务改善,邮政速度加快,赢得社会好评。但由于内战,政局动荡,交通闭塞,物价飞涨,邮电再次陷入困境,产生了‘信封贴邮票’的怪事。”换句话说,那时候——双方内战如火如荼,“邮电又闹”的时候——一封信从北平寄到上海只需要两三天!
这是什么概念?直到2005年,中国邮政才确保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间的特快专递实现了首日送达、次日签收的“升级服务”。至于特快专递“标准服务”的投递时限,根据官网最新查询,从1999年到2011年,北京到上海的整个投递时间仍然是2天到2.5天。
当然,上述推论中有一个技术问题,即1947年2月16日至20日,傅斯年是否主持学校事务,是否在北大任教授,是否在南京参加过政务会?
我手头没有傅斯年的年表,所以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而储安平2月16日的信,正是因为看到12月15日发表在《世纪评论》第七期上的《这种必须离开》,希望傅能在《世纪评论》最初发行的两篇稿子中,有一篇“给我们的杂志带来一点好处”。
就算傅的尸体在离上海不远的南京,16号从上海发信保证傅20天前回到储安平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
据《南京地方志》记载,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以来,沪宁之间的邮件都是通过火车运输的。自2年(1913年)以来,沪宁线增加了夜间特快列车,使邮件投递更加方便。抗战胜利后,随着邮政业务的逐步恢复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京(宁)-沪、津浦线的邮政频率也相应增加。到1947年,京沪线每日邮件投递量高达7倍!
不可否认,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投递速度差异,还有另一种解释:在中华民国时期,沪宁平湖之间的邮政服务通常采用空航空的运输方式,只需要几个小时。1931年飞机失事前,浪漫天才徐志摩免费乘坐邮政飞机“经常往返于上海、南京和北京之间”。
事实上,早在民国9年(1920年),南京和上海之间就使用飞机运送邮件。1929年,南京到上海的航空路线空邮政路线每天往返一次,邮件是随机运送的。1947年后,“邮政总局”提出“空航空线是邮政运输的主要干线,铁路、轮船和公路线是辅助线路”, 空航空邮路覆盖中国所有主要城市。“邮政运输主要依靠航空/,
其实提高邮政投递速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采用相对先进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外,还必须辅以其他科学、精确、高效的运营、规划和管理方法,以及清晰透明的服务承诺和监管渠道。
比如1936年,南京邮政局成立了一个快件组,派专人在京沪夜车上提前对京沪之间的快件进行分拣,到达车站前必须密封,通过接邮车直接投递到各分局。
1947年,京沪铁路行动邮局的分拣、密封和发行范围扩大到普通邮件。1922年,上海市区的邮件投递频率高达每天8次。1947年《上海邮报》明确规定,每天下午3点前在市局和12分局门前的邮箱收发的信件,必须在下午投递。同年,南京、上海也率先在全国实施邮政编码,按照投递区号进行邮件分拣发送,邮件分拣更加快捷准确。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我们今天对分配的了解并不比拿破仑时代对非洲的了解多。我们知道它的存在,我们知道它的伟大,仅此而已。”
广义上的邮政系统和物流系统,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八荒四域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需要“一系列事件”来加速字母。除了升级“硬件”和“软件”,尤其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豪感和责任感。俗话说,“只有尊重才能战胜懒惰,勤奋才能弥补”。
标题:1947年的信有多快?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