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1字,读完约4分钟
房价止跌企稳了吗?以后会见底吗?这些担忧开始刺激“刚刚需要的人”再次买房的冲动,一些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已尽”的购房者更急于入市。
这样的场景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乐于看到的“微调”效果。虽然口头上否认,但通过提振楼市来“稳定增长”甚至“保证增长”仍然是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这可能是房地产转型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心理障碍”。
换句话说,房地产能否从一个“刺激经济的行业”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行业,对发展和转型至关重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此前曾表示,中国房地产监管“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其复杂性在于房地产与当前社会经济领域一系列改革难题高度相关。
首先是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房地产是最早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投资领域之一,而其他能源和资源产业长期处于政府高度垄断的状态。正是因为民间资本大多集中在房地产投资甚至投机上,房地产才出现了高烧。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中的比重日益扩大,地方财政增长也对其有着深刻的依赖;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被推上了富豪榜,大部分炒房者“一夜暴富”;越来越多的城镇中低收入人群远离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梦,甚至称自己为“房奴”。
房地产的异常投资和消费模式也反映了民间投资渠道的狭窄。在目前的状态下,除了房地产,民间资本几乎没有更平坦的道路。结果,一个带有房价泡沫的“堰塞湖”就这样沉淀了下来。
二是收入分配改革和贫富差距调整。过去几年,“众议院”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收入分配监管机构。根据持有的房屋数量,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一旦通货膨胀继续,买房子多的人越来越有钱,不买房的人买不起。如果不建立必要的税收调整机制,这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将难以改善。
再者,房地产还涉及扩大消费的问题。这也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之前舆论上有个比喻:“一个房子毁了一个中产阶级。”在所有消费品中,住房消费比重不断扩大,严重挤压了其他领域的消费需求,不符合扩大消费的理念。如果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能从高房价中释放出来,扩大消费和拉动内需可能会成为艰巨的任务。
此外,房地产是新时期城镇化、金融、土改、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诸多转型命题中频频闪现的“关键词”。“十二五”期间,是否利用房地产调控完成一系列改革领域的长效机制建设,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中国能否成功逃脱“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取决于房地产。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地方政府频频发出“微调”、“放松”的噪音后,中央政府仍然声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即使面对经济增速下滑的现实,就连被称为“房地产开发商代言人”的任志强也坚信“救市不会重演”。
除了房地产,还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恐怕是目前地方政府最需要解决的话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郑声用“四降”和“五个重视”来概括“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努力减少重化工业、投资拉动、房地产和加工。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同时,更加注重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民生保障和城市保障。其中,“试图降低对房地产开发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将不再使用确保增长的名义来拯救房地产市场。至少,不会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刺激政策,回到老路上去;“五个重点”是指上海将在未来建立全新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十二五”期间对其进行评价,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可以预见,房地产“救市”的冲动只有彻底抛弃以前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被削弱,以前的绩效考核制度是gdp挂帅,保证两位数增长。地方政府也可以腾出精力来思考房地产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
标题:防房地产调控功亏一篑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