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46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中心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第十次报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打造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

默多克和邓文迪将离婚,分手费或达到10亿美元

中国网5月21日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标志性十年,也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开放到发展的十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是以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它具有持久性和难以发展性,并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崛起而增长。2012年5月21日,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了“2012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会议”。《2012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在海峡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和国内著名大学、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的合作下共同发布。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台北、北京居三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学院院长高培勇;中国市长协会常务副会长陶斯亮;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司司长侯永志;郝守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曙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cj集团中国社社长朴根泰;蔡振宇,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王利民;金,长江集团中国协会副会长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台北、北京居三甲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光明日报、凤凰卫视、香港商报、21世纪报道、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研究、金融、经贸等多家媒体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网直播。

与会领导和专家回顾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表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回顾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艰辛历程,充分肯定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中国的导向、激励和决策参考作用,并对报告未来的改进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深入讨论第十次报告中提出的重要问题。

根据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成熟的测量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报告对2011年海峡两岸294个城市和全国4个地方的竞争力指标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和格局分析,发现:

2011年排名前十的城市有: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华中、台湾五大区域共享,整体行政水平较高。2011年,与2010年前十名城市相比,整体差距缩小,排名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1年前50名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东海岸70%,地级市30%以上。佛山、苏州、无锡位列地级市前三。与2010年前50名相比,中部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地级市改善较快。在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是2011年比2010年提升最多的地方,增加了8个名额。省会城市中,南昌的晋升排名最高,为10名;在地级市中,南通的晋升排名最高,排名第7。

2011年城市竞争力整体格局:东部城市整体较强,西部城市个别较强。东南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靠前,多在前100名。与2010年整体格局变化相比,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本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第十次报告,以《竞争力:铸剑十年》为年度主题,回顾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与实践。

报告对294个城市的10年综合竞争力指数进行了分析,发现这10年来城市竞争力的格局:全市差距缩小,局部城市内部差距扩大。而东南沿海保持领先,内部差距缩小,内陆城市竞争力明显提升,东北地区成绩斐然,中部地区分化严重,中部城市迅速崛起。大城市仍占主导地位,中小城市竞争激烈;在中国,地级市被提升为领先于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台北、北京居三甲

报告对比了过去10年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发现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前50个城市分别是鄂尔多斯(1)、包头(2)、三亚(3)、营口(4)、榆林(5)、东莞(6)、铜川(7)、天津(8)、重庆(9)和漳州(10)、长沙、北京、大连、东营、烟台、沈阳、防城港、庆阳、新余、唐山、苏州和芜湖淮安(38)、武汉(39)、常州(40)、延安(40)

报告利用近十年来积累的丰富的城市竞争力数据,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分析了一些涉及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关系,发现:

在过去的十年里,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从一般因素定位到人才核心因素;从基础设施硬件要素到政府管理等软件要素;人才竞争力的变化率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综合水平变化率的最大积极因素。然而,特定的经济制度、企业管理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贡献仍然很低。

金融集聚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影响是复杂的。相对而言,各地区发展区域金融中心比国家金融中心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相比,城市科技转化能力对城市效率的影响更大。

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产业结构的改善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改善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城市层面的环境与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

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54个城市的整体来看,创新氛围与技术创新的正相关性最大,传播伦理与技术创新的负相关性最大。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外开放、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和去国有化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而与市场经济相悖的经济调控、税收负担、地方政府干预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实证结果与预期相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台北、北京居三甲

报告回顾了中国十年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指出过去十年是中国城市的崛起。城市作为国家财富创造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65.81%,比2001年增长15.6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收效甚微。

该报告发现,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上演了一场壮丽的城市化史诗。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极快。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城镇人口为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城镇人口为6.655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9.68%,比2000年高出13.5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十年增长21096.3万人,近十年增长接近城镇总人口的0.5倍。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和增长率更快。2001年地级以上城市市区面积4894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605平方公里,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土地面积62857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1766平方公里。建成区几乎翻了一番;空之间城市体系和分布变化很快。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并扩大。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开始形成,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基础,是2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增长极。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台北、北京居三甲

根据该报告,过去十年的城市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人口的不完全城市化。按常住人口计算,城市化率达到50%,城镇登记人口仅达到33%;土地过度城市化。近十年来,城市人口增长了0.5倍,建成区几乎翻了一番;城镇体系偏向:大量人口聚集在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功能不完善且分散。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台北、北京居三甲

城市化导致空的结构失衡,中心与边缘的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产业结构失衡,房地产业过度繁荣;需求结构不平衡,内需不足;要素结构与经济实力的失衡主要取决于推动城市化的土地等资源消耗。

报告建议,中国城市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即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工业发达的活力城市、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城市、自由开放的国际城市、古今交融的文化城市和交通便利的信息城市。

标题: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台北、北京居三甲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