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2字,读完约3分钟
国家统计局近日曝光重庆永川区和山西省河津市统计数据造假事件。在接受《国家商报》记者采访时,某地方统计局负责人透露,企业上报虚假数据,部分原因是被动接受个别主管部门的“安排”。
默多克和邓文迪将离婚,分手费或达到10亿美元
今年2月中下旬,国家统计局正式推出基于表格联网的直报系统,全国70万家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统计数据。虽然统计部门篡改数据的可能性被排除在外,但在直接报告数据之前,该系统仍然留有人工空空间。
据记者调查,常见的造假手段是“双轨制”,即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上报数据时,必须与统计局的数据保持“衔接”,不应有大的偏差。
证伪法:先复习再报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要求,企业即使报错,也必须自行纠正,地方统计部门无权修改原始数据。同时,要求所有治疗都必须在统计数据报告中“标明”。
直报制度实施后,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重庆市永川区和山西省河津市出现了地方政府部门干预企业真实、独立上报统计数据的案例。
《国家商报》采访了很多地方的统计部门后了解到,直报制度改变了数据逐层上报的模式,让国家统计局能够如实掌握当地数据。如此严格的要求使得传统的欺诈手段得到遏制,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的欺诈手段。
据记者调查,常见的造假手段是实行“双轨制”,即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上报的数据与统计局的数据保持“衔接”。
接受记者采访的某地方统计局负责人表示,现在干预之手直接延伸到源头。比如让企业还是执行之前的纸质报表,上报给当地统计局审核,然后在网上上报给国家统计局。
负责人说,一开始他以为做了一套表就能减少造假现象,没想到能做到“数据收敛”。在和外省的统计人员交谈时,他发现有不少。
主管部门“游说”企业
天津统计部门的一名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地方当局变相“游说”企业或向企业施压,这是数据欺诈的原因之一。
专业人士说,统计是连续的,不应该有突然的大偏差。基层企业统计数据的调整,大部分是由有行政责任的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调整。更隐秘的是统计部门帮忙计算,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和企业一起落实,让企业根据计算结果上报。
另一种方式是反复举报。他说:“比如一个集团下的独立法人上报一次数据,然后集团汇总上报的数据,以集团的名义再上报一次。”
此外,基础数据中存在欺诈。“比如去年一个单位报的产值是5亿。今年上报的时候,这个数据可能还不到5亿,今年的涨幅就在那里。”他说,在解释去年数据下降的时候,可以说去年计入了其他省份的投资和生产产值,现在已经修正了。
专家:改善执法
这种为了数据稳定而采取的“数据融合”,使得一套表系统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的考验,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来规范。
业内人士冉立(化名)接受了《国家商报》记者关于统计数据造假的专访。冉立认为,河津造假绝非偶然,但国家统计局目前有足够的证据。如果没有证据,很难找到。现在,造假的过程更加隐蔽。而且“一套网上直报”制度实施后,所有数据都是企业通过自己的ip上报的,这期间发生的欺诈行为已经“合法化”。
冉立指出,其他地方的欺诈行为与河津市基本相似。企业一套直报制度需要完善,先挤挤水,给大家改正错误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昱东也指出,企业实行一套直报制度后,在传输过程中篡改数据的路径被封闭,但直报前地方政府美化数据的问题应该被消除。他的建议是,关键是加强《统计法》的修订,提高《统计法》的执行力度。
标题:地方统计数据造假手法曝光 企业被要求保持一致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