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9字,读完约2分钟

7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根据对中国210个重大舆情事件的研究,在近70% (67%)的事件中,网络舆情对政府解决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在去年尤为明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

个性化、群体极化、风险转移等特征都决定了网络舆情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不仅可以成为反映民意的舆论,而且可以成为促进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开性的“推进器”;它还会导致潜在的情感型舆论的泛滥,从而导致虚假新闻误导舆论,也导致网络“话语权”的垄断。在这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无疑是网络舆论的正确名称。

网络监督需要制度化保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方式已不再有效,但一些官员仍保持着过去对待媒体的种种不良习惯。这样的坏习惯无疑很难满足网络时代的需要。例如,一个月前,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说,将为极少数媒体记者建立黑名单。问题是:即使你建立了一个记者黑名单,你能阻止数万亿网民的提问吗?

是的,舆论监督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各种信息观点可以在这个公共领域自由碰撞和抗衡,最后

形成一个事件的全面和真实的表现。在信息披露和舆论咨询过程中,互联网尤其是微博的出现,拓展了公众和媒体监督的平台。例如,在华南虎事件中,互联网上的意见表达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成为决定事件走向的重要力量之一。

事实上,地方政府官员非常清楚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束缚,政府官员常常忘记媒体的作用,担心媒体会影响地方形象和个人成就。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社会问题,官员往往采取鸵鸟政策,明知本地人需要“健康医生”,但仍以掩饰、阻挠、逃避甚至威胁的手法来处理民意。

网络监督需要制度化保证

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流的积极力量,但是媒体能统治国家和社会吗?无奈,答案是否定的。网络也是一种媒体,其本质反映的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治理。要治理社会,我们必须依靠各级政府部门。基于此,是否容忍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主要媒体的挑剔,可以相当反映政府的执政能力;它不仅需要政府官员的宽容,也需要制度化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在为人民监督政府创造条件的同时,也要为政府自身的健康运行创造条件。

标题:网络监督需要制度化保证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