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8字,读完约5分钟
“我觉得企业转型后很好。作为一个年轻人,目前的机制鼓励更多的工作和更多的工资,绩效工资可占总工资的50%至60%。”工作了五年的李华(化名)亲身经历了文化部机关报纸《中国文化报》转型为企业的全过程。
李华告诉记者,明年8月和9月将是非时政类报纸转制为企业的最后期限。届时,无论改制后的单位是否准备好,都将被投放市场,“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幸福,用大浪淘沙”。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刘斌杰此前表示,目前全国有6000多种非时政报刊,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党报办的都市报和晚报;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等企业法人经营的所有报刊;还有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公司经营的商业报纸。今年,三种类型的报刊首先要进行重组。截至5月,1300多份报纸和期刊已经重组。
目前,北京市53家非时政报刊出版单位已完成转制。根据计划,其余重组单位将于2012年9月完成重组。
身份转换:企业年金制度弥补了社会保障的剪刀差
2009年11月12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文化传媒”)在北京挂牌上市,成为首家非时政类报纸企业化转制的试点单位。这表明非时政报纸向企业的转型已经正式开始。
标志变化很快,但要改变报社员工的身份并不容易。
事实上,在更换招牌前的一年内,《文化报》已广泛征询报社员工的意见,并做了周密的准备。
在重组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员工身份的改变,而员工最关心的无非是工资、社保福利和职称。
李华说,改革前,职工的工资基本上是一个大锅饭,不管工作量多大,做什么工作,同级的职工基本上是同级的。不同级别之间有差距,但在中级和低级之间差别不大。改革后,媒体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评价部门,并根据新闻工作的特点制定了新的评价方法。绩效工资的比例可以提高到50%左右,最高的占80%。“经计算,工资普遍比以前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更高。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他们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以前的二至三倍。”
由于事业单位的设立是改制后注销的,职工的社会保障应按企业制度办理。李华说,目前,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全部参保,基本养老保险费已按北京市有关规定缴纳,并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职职工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为缴费年限,不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于转制前已经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退休费标准不变。
李华说,公司专门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以弥补退休职工养老金与企业未来养老金之间的“剪刀差”。
在职称方面,李华表示,由于改革后的文化传媒性质属于国有企业,原副司级以上职称仍保留,但并未刻意突出。这些人仍然可以在系统中
例如,从一家文化媒体公司转移到文化部或系统内的其他单位,理论上是可能的,不会受到重组的影响。
由于《文化报》的员工主要是年轻人,如果他们将来没有进入仕途的打算,职称对他们的影响不会太大。李华表示,重组后,该报没有裁员。相反,由于公司业务的扩大,招聘了一些新员工。这些新员工自然会以企业劳动的形式签订合同。
项目申报比类似项目申报有优势
除了身份转换,改制工作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清产核资。
中国文化报成立于1985年11月。改革前的无形资产主要是一份报纸和三份期刊,即《中国文化报》、《艺术市场》、《艺术教育》和《文化月刊》。
李华认为,事实上,早在改革之前,《文化报》就没有财务账户,也无法得到可靠、充分的财务保证。因此,事实上,它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
《文化新闻》旗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在改革之前,许多文化单位一直在“四处走动”,自己创收。因为上面的资金越来越少,如果他们不这样做,生存就会有问题,更不用说发展了。
文化报纸改制为文化传媒公司后,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投资方为财政部。“总公司是100%的国有企业,财政部持有100%的股份。当然,下面的分行可以引进外资。”李华说道。
目前,中国文化传媒已经开始进入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如国家动漫产业信息平台、文化传播网络,以及影视艺术中心、远东文化发展公司等公司。
由于文化报纸仍处于转型时期,政府对其有一定的扶持政策。例如,在重组期间,文化部向中国文化媒体分配了印刷厂,而其他无形资产和文化资源当然是由该公司无偿继承的。它对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不能准确估计,不能计入清产核资。
“有传言称,文化部已向中国文化传媒公司拨付了大量资金。事实并非如此,但文化部不可避免地会在政策和业务指导方面给中国文化媒体公司一定的倾斜。”李华说道。
事实上,政府对中国文化传媒的支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总公司或其子公司可以以项目的形式向国家发改委或财政部提出申请,如果申请获得批准,他们可以以项目的形式获得资金。“在申请过程中,与其他文化公司相比,中国文化传媒公司将具有一定的优势。”李华说道。
标题:从体制内走向市场:一张报纸的改制经历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