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31字,读完约6分钟
一部手机的时代即将来临,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增添了许多色彩。然而,日益猖獗的手机窃听现象让公众对这一美好愿景更加担忧。一些专业人士提醒说,目前,每年有1000多万手机用户的隐私被盗,这个行业的规模达到数亿甚至10亿。随着手机盗窃案的曝光,手机用户开始理性思考。
用户遭遇手机“窃听”
最近,关于“手机窃听”的消息满天飞。不久前,媒体大亨默多克的报纸因窃听市民语音邮件而关闭。随后,据报道,在流行的iphone上有窃听程序...现实版的“窃听”一直在播放,这让普通用户面临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根据360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安全报告》,今年1-6月,中国有1324万用户感染了手机木马,犯罪分子的主要目标是恶意扣款和窃取用户隐私。根据网秦“云安全”数据分析中心的统计,2011年第二季度,在安卓手机上发现了2386个恶意软件及其变种(包括1214个恶意软件)。其中,超过43.5%的恶意软件存在隐私窃取。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一组数据,每天有6600多起由“X卧底”引起的秘密盗窃事件。
在生活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如果你想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你可以复制同样的智能芯片,了解对方的电话号码和短信内容,这对你的家庭和事业都是一个很好的帮助……”然而,类似的黑色短信是一种销售所谓手机窃听装置的方式。
在网上,你可以通过输入“手机窃听”这样的词找到大量的文章和各种广告,这可以让人们相信手机窃听不仅仅存在于电影中。
据报道,“X卧底”、“窃听猫”等间谍软件的“对象”主要包括手机通话、短信、照片、地理位置等信息,所支持的平台覆盖了目前很多主流系统,兼容多个品牌下的数百种型号。这些主流型号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宝箱”,承载了用户太多的信息和隐私,如何防止它们成为用户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最近央视关于“手机窃听”的报道,许多用户开始担心自己的通话和信息安全:我的手机会被窃听吗?窃听软件是如何进入手机的?如何防止被窃听……这样的问题会让手机用户感到有风险,并且处处关注。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美好,但它们也隐藏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利润驱动地下产业链的形成
一直以来,关于手机盗窃的主要媒体报道从未停止过。
2009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严格禁止销售此类软件。根据《国家安全法》,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非法拥有或使用窃听、窃取照片等特殊间谍设备。此外,《刑法》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取照片等特殊间谍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然而,手机窃听市场仍在运行,骗局仍在继续。它是干什么用的?
一组数据说明了“动机”。根据360移动安全中心的数据,去年有4400多个手机木马/恶意软件,每1000万用户中有260万人作弊,800多万人被感染,黑色产业链达到10亿元。归根结底,黑利益是罪魁祸首,地下产业链的出现使得“窃听事件”越来越激烈。
据了解,窃取手机隐私的营利性方法已经普遍形成。其中,最简单的是销售卧底软件,一些窃听软件的月使用费约为800元。如果你想继续使用它,你必须重新付费。据业内人士称,窃听软件的价格因不同的操作系统而异,从1500元到1800元不等。苹果手机的窃听软件每部售价高达4000元,甚至间谍软件也被公开用作在互联网上吸引投资的代理。
另一种获利的方式是黑客利用病毒从手机用户那里窃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出售这些信息。据统计,黑客将窃取的用户信息卖给中间代理,最低的在100元,最贵的每条都是几千美元;中介机构得到这些信息后,会将每件商品的价格提高100-500元,卖给不同的客户。
此外,网络投资也是一种利润。据悉,要成为该软件的在线代理商,成本不低,而且代理商必须购买不少于50套产品;该软件产品终端销售统一价格为980元/年。
监管不足是一个弱点
这条路有一英尺高,魔法有一英尺高。虽然有法律法规禁止,但商家在市场上随意销售的行为依然存在。一方面,它揭示了不法商人知法犯法,甚至在明令禁止下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偷拍和窃听设备造成了信任危机,并成为犯罪分子获利的一种方式。
更重要的是,窃听设备和窃听行为可以在这个缺口中生存,而监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助推作用。据统计,第二季度,超过54.2%的恶意软件通过互联网上传用户隐私。正是因为缺乏监督,罪犯才能利用这一点。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的记者咨询了一个法人。这位人士说,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权不被外人知晓。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拍摄他人私生活的私人照片以及监视他人的室内条件可被归类为侵犯隐私权。也就是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以非法手段窃听和窃取他人隐私都是非法的。
该人士还表示,根据案件的严重程度,窃听者可能会提起民事赔偿或刑事诉讼。退一步说,这种对他人隐私构成一定威胁的行为至少是不道德的。那么,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呢?
事实上,运营商对互联网上流行的各种窃听工具都有非常明确的态度:他们希望用户不要相信罪犯,以免损害他们的利益。对于商人来说,法律和道德永远是衡量他们行为的标准,所以不要因为小错误而走上违法的道路。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及时跟踪调查此类违法行为,并尽快将欺诈者绳之以法。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要试图购买此类产品,也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sim卡和信息,以免为犯罪分子创造任何机会。
标题:手机窃密产业链规模达10亿 谁来为安全隐患买单?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