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7字,读完约9分钟
资料来源: 99艺术网
“本世纪已经进入最后十年,世界艺术变化非常大,但670年前,我们讨论的事情,仍然是我们今天的问题。 ”。 这是1990年,林风眠为文集出版序言写的一句话。 转眼之间,时间又前进了30年。 这位中国现代派艺术先驱生前的《人生总结》如他留下的画一般醍醐灌顶。 他说的问题是,如何“借鉴西方艺术的方法,铲除中国画的积弊,开拓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和表现形式,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艺术”,是为此奋斗一生的艺术理念。
时代比他晚
林风眠之破与立
在20世纪初动荡的时代,林风眠从小就向往新艺术、新思想。 五四运动( 1919年)时期,响应“艺术救国”,他和同学林文铮、常玉、徐悲鸿、潘玉良等成为第一批去法求艺的中国留学生。 1925年,应蔡元培邀请,25岁的林风眠回国担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后创办杭州国立艺专学,提出并培养“和谐中西”教育宗旨的得意门生,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相继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巨匠。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埋头探索“中西和谐”,融入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融合,生成新的视觉图像,创造独特的个人风格,将中国画传入现代,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描绘了其独特神韵的人物、静物、人物
顶点聚集
50年代至60年代三大经典主题素材作品
在接下来的秋季拍摄中,嘉德香港继续春季拍摄,继续整理林风眠艺术思想,再次搜集三件幸免文革抢劫,搜集50~60年代林风眠创作最高峰的稀世画作,融合西方立体主义,颠覆中国以前就表现形式的里程碑作品《仙人掌,仙人掌, 到其最广为人知的经典美人画像《白衣仕女》,再到融合中国抒情意境与西方富有理性秩序的构图的《鱼鹰》,深刻洞察了这一时期林风眠在静物、人物、风景主题素材创作上所经历的突破、消解、沉淀的改革创新演绎。 三部作品都是市场出道,藏家深藏几十年后发行,其实会遇到供不应求的购买机会!
仙人掌、彩陶和静物
林风眠( 1900-1991 )
仙人掌、彩陶和静物
彩墨纸本|一九五二年制作| 68×68.5厘米
linfeng mian [ paintedin1952
出版
1999年,《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林风眠》第173页
来源
亚洲重要的私人收藏
1952年创作的《仙人掌、彩陶与静物》,是当今林风眠传世作品中少数有年代记录的早期静物精品,更是他从50年代初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现的重要创作,标志着中国水墨画形式表现的改革创新进入了新的领域。
背景是一排纵线被切断,构成墙面和窗户,左右满是“十”字和画宽的大圆描绘出窗前的窗框和圆桌。 的梯形站在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的白色网格图案来评价,应该是扎成一半的窗帘。 简化各种形状组合的对象,交替放置在表壳上。 扁平的水果和圆形仙人掌上下分别紧贴在中心轴线的左右。 菱形的土器和长方形的盆栽,左右水平陈列。 陶罐、仙人掌、盆栽、水果围绕中间上下重叠的角巾呈圆形分布,相互映衬,形成了“圆中有角,圆中有圆”的布局特色。
造型是构图的主角,色彩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解决水果、方巾、仙人掌方面,林风眠以绿、黄对应,左上角窗外的白天空和右下角的黑桌、左下角亮度高的白纱窗帘和右上角的黑沉墙,都是明暗对象。 白色背景在整体的灰色基调上表现出了颜色和谐的美丽,而窗外的天空空白云在画面上增添了空间的通透性和另一个空间的想象。
中画的灵魂,西画的格
林风眠在30年代研究了毕加索( pablopicasso )、布兰克( georgesbraque )等立体主义代表人物,在其翻译的《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着作中,专门文章介绍了立体主义在欧洲的最新迅速发展。 在他心中,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主流。 50年代搬到上海后,受酷爱戏剧的朋友关良的影响,林风眠在了解绍兴戏剧改良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恍然大悟,结合立体主义表现方法,弥补了中国以前流传的以绘画主观意向为重点的时间表现所带来的画面空之间的张力不足
乔治·布莱克《静物》油彩画布,116.5×81.5cm厘米,1911年制作,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收藏
他从静物画开始,将空之间的纵深结构转换为平面上的层层重叠,通过几何形状的精确配置、墨彩流淌的笔触和素雅的颜色,将中国以前传来的静物画素心清雅的韵消除在许多杂交错误的几何秩序中。 在《仙人掌、彩陶与静物》中,所有对象的构成都安排得很巧妙,即使是针对前后景色的,画中由方圆矩阵形成的静态与动态的对立,以静态的比喻动作,展现出繁荣的生命力。 通过这部作品,艺术家有了从林风眠以前就流传下来的、向往现代和历史的时间,就像在上海小屋一样,栩栩如生。
中西美学的至高无上凝聚
白衣美女
林风眠( 1900-1991 )
白衣精女
彩色墨纸本|一九五四年制作| 69×69.7 cm
linfeng mian [/br ] 加拿大亚太国际艺术顾问有限企业出版,台北,第145页
来源
亚洲重要个人收藏
。
50年代,林风眠在教育事业上引退,但创作进入高峰。 其中美人画是最广为人知的经典主题素材。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受西方现代主义表现形式更加和谐的影响,他笔下的美女形象逐渐简化为几何形体的构成,背景也分为垂直数合,且注重线条与色彩的经营,1954年的《白衣美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品捕捉到了熟练美女外形美丽的身影,
林风眠《照镜仕女》彩墨纸本68.5×68.5cm厘米,嘉德香港春季拍卖lot18,成交量: 682万港币
“白衣仕女”采用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画笔将背景垂直划分为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和半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反光的情况,使坐在前面的白色仕女安静柔和空的 两条眉毛,两只凤眼,几个文鼻,两个光晕露出的樱花嘴薄嘴唇,一张长笔画的椭圆脸的形状,用笔熟练的自信。 流动的线,渗透艺术家的思想,带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移到面,从实体转移到空之间,勾勒出美人丰润的身影和薄纱的轻盈,艺术家充分了解画中的人物后,凝固,才能到达自信的表现界
颜色上,林风眠在重彩上重叠白线、白粉,形成透明丝质的感觉,层叠的白粉肌理创造出高古宋瓷般晶莹剔透的光感,白粉下覆盖的重彩在不同程度上遮蔽、隐隐显现,创造出层次丰富的中间色调变化。
大繁若简,形象造型
从《白衣仕女》中也可以看到林风眠对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的向往、理解和审美体悟。 例如,他从中国历代佛像、敦煌壁画、京剧人物的服装中获得灵感,转化为自己的创作,加入了西方立体主义精炼的造型。 削去画中女人的肩膀,长长的四肢与右侧瓷瓶细长的形状相呼应,软黄色花卉在坚硬的白色瓷瓶中静静美丽地绽放,与坐在旁边的美女相反,林风眠将白衣美人的客观形状和主观意向的化身加入画中,以西方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东方情怀。
东方抒情新韵
《鱼鹰》
林风眠( 1900-1991 )
鱼鹰
墨水书|一九六零年制作| 68.5×68厘米
林风眠[/br ] ]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从小住在山村,成了自然的爱好,成了习性……最平坦的东西,可能是平原上的几棵树和河流,我永远不会厌倦。 ”。
——林风眠《抒情传神及其他》,1962年
林风眠的故乡位于广东省梅县的公岭村,风景优美宁静,是其幼年消遣时间的好地方,他培养了一颗亲近自然的美丽心灵。 在杭州艺专教学期间,他提倡学生多“向自然学习”,身边的一切都是创作的素材。 1958年,他与关良、吴大羽等老画家在上海美协组织下,写生安徽黄山、苏州东山、浙江舟山及新安江等地,积累了大量绘画素材。 作品《鱼鹰》是林风眠根据在这本写生中看到的感悟,于1960年创作的得意之作。
相信对方一切都会变得奇怪
在五分墨色的山河背景中,用收放自如的运笔洇渗,配合坚硬的直线,将两艘渔船简化为三角形块的抽象结构,布置在画面中央,露出船首船尾的水稻散布在两端,相对应,视觉稳定和空之间的纵深 三只胖乎乎的鸬鹚故意站在右侧的船边上,破坏画面原有的构图,做出像沉在右边一样的动作。
中国画自古以来以风景主题素材见长,特别注重抒情意境的写实表现,文人画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但也束缚了空之间在布局上的经营。 林风眠借鉴了西方风景绘画的空之间的构图,将画面横断面分为多个层次,利用以前流传的水墨画空白的优势,引入对西洋画室外光影变化的捕捉,随着近大与小景色的布局,画面从前至后,层次推进了之间。
与40年代在杭州嘉陵河畔创作的风景画中散发出的忧郁无聊的情调不同,《鱼鹰》中,右侧的鱼鹰虽未见到五官,但姿态活泼,用简化的笔调显得苍茫,从风调中,展现出久经锻炼的孩童气息,林风鹰
在一代巨匠巅峰的经典面前,回顾文中最初的“人生总结”,感叹时代比他晚。
标题:“林风眠三大经典主题代表作鉴赏”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