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21字,读完约13分钟

年08月09日17:19艺术银行

装置艺术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艺术中最难理解的艺术形式。 把堆积如山的日常用品变成艺术作品来看,对观众来说似乎是个棘手的问题。 但是,对艺术家来说,这种转换似乎是自然的。 正如我们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作品中看到的那样,艺术创作是她的生活的凝结和延续。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几经波折,尹秀珍位于昌平郊外的职工办公室,远离城市喧嚣和798、草场地这样的商业艺术区,与艺术家丈夫宋冬和女儿一家三口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作为中国近年来最活跃的女艺术家之一,尹秀珍的日程尤为繁忙。

面料之情有独钟

尹秀珍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附属于中央工艺美院。 从1994年开始,她放弃多年的绘画转向制作装置作品,开始在国内和国际现代的娱乐圈崭露头角。 尹秀珍善于使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进行创作。 在她眼中,瓦、鞋或一些旧衣服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要素,艺术的意义和内涵也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反思中。 尹秀珍最初的实验性作品《衣箱》是她使用日常用品的好例子。 这件作品中使用的衣服是尹秀珍自己的衣服,装衣服的箱子最初是她父亲给姐姐做的,后来尹秀珍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跟着她。 尹秀珍说她小时候家里孩子很多,经常穿姐姐留下的旧衣服,有时妈妈会缝姐姐的衣服补一下,用染料染成其他颜色,换成“新衣服”给她。 尹秀珍对这些东西有特别的爱。 因为每次看到它,都会联想到穿着某件衣服的时代和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 她相信这些古老的东西留下了回归历史的线索。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在作品《衣箱》的创作过程中,尹秀珍把这些衣服一件一件叠好放进箱子里,最后用水泥放进衣箱,把穿过的衣服存档。 她总是说衣服上有生命,离开身体后,他们还留着自己的体温和经验。 她把衣服用水泥存档就再也打不开了。 这就像时间,被困住了就再也看不见了。 关于“衣箱”这部作品,他说:“衣箱里用水泥封的衣服是我三十年来穿的,沾上了我的经历和时代的痕迹。 这部作品向我展示了岁月、经验和历史。 这是一本个人传记,但每件衣服的颜色、格式都代表某一年代,因此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衣服就像无声的语言,传达着穿着者的品位和身份。 水泥也是特殊有质感的材料,干的时候看起来很松软,但特别重。 遭遇水变成坚硬顽固的石头”在尹秀珍眼里,衣服不仅保留了她的个人历史和经历,还象征着以前流传下来的家庭记忆,以及家族成员之间因物品继承而延续的亲情。 在作品的实施中,尹秀珍像主持仪式一样,重复了自己的母亲在那一年缝和折叠这些衣服。 对什么衣服的记忆和感情,在她手指慢慢抚摸衣服皱纹时被唤醒,然后在她用水泥封存这些衣服时慢慢凝固消失。 在这个封印衣箱的行为中,记忆被温暖了,但不允许在一瞬间死去。 对尹秀珍来说,艺术创作并不像整理旧物、缝妈妈、补衣服一样简单。 一切平淡朴素的行为都包含着深厚的感情。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在这部作品之后,尹秀珍又创作了一系列以衣服为第一材料的作品,题为“可携带的城市”。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尹秀珍没有把衣服直接叠在以前就有个人概念流传下来的衣箱上,而是用衣服缝制了不同城市的建筑物,并将这些“建筑”放入旅行箱中。 在当今社会,由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旅行和人口移动成为了整个世界的重要现象,极大地改变了以前流传下来的个人生活习惯。 特别是在中国,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存条件,不断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旅行。 尹秀珍不仅在她的日常生活中目睹了这一现象,作为艺术家,她也在艺术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始了频繁的旅行。 从1997年开始,她的作品持续在纽约、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出。 在亚太三年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等数十个国内和国际展览会上展示了她的作品。 即使是今天,尹秀珍也保持着这样忙碌的状态,当被问到最近的安排时,她说,她不记得必须去多少地方。 5月在西班牙结束作品展示后,搬到卡塞尔看文献展,6月在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准备她的个人评审展开幕,她的展览计划已经满到明年。 在这样忙碌的国际周转旅行过程中,旅行箱逐渐成为尹秀珍生活中的必需品,从而也顺理成章地被她用在艺术作品中。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对尹秀珍来说,旅行箱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不仅象征着旅行本身,还作为一个物品见证了旅行的过程,刊登着招聘者的新闻。 关于行李箱的意思,他说:“我在不同的机场来回跑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托运箱子。 每个箱子都有名字,每个箱子感觉像一个家。 ”。 正如尹秀珍所说,每个行李箱都有自己的个性,放置着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必需品。 行李箱是移动中留给自己的地方。 在这个行李箱里,尹秀珍继续采用衣服唤起人的回忆。 她说:“我看到衣服里有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衣服,是什么形式,我总是想这个身体穿这件衣服去哪儿了,而且这件衣服,是新的旧的,对我来说不一样。” 人们频繁旅行,穿梭于不同城市之间,形成个体混合的经验和记忆。 尹秀珍从不同的人那里收集旧衣服,把这些衣服改造成城市的样子缝。 城市在公共空之间承载着人的生活和记忆,随着人们的旅行,这个城市和人独特的关联记录了人的轨迹,就像衣服一样,随身携带。 尹秀珍把钢铁之城变成了用旧衣服做的城市,通过用衣服表现原本钢筋混凝土看不到的个人轨迹和记忆,使城市的公共空之间更美丽、更有人情味。 她的艺术实践通过旅行箱和衣服直接表现为观众信息,强调现代城市中人们共有的日常经验。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此外,行李箱还用于搬家,在突发性的社会文化变化中暗指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中国,人们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成长。 城市就这样不断地解体建设,促进了人们的移动。 尹秀珍住在北京,对于北京的城市建设,他说:“我在路上骑自行车时,听到突然的声音,看到过房子被夷为平地。 早上出门看到写着“解体”的字,有时晚上回家就没了……这些经历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想法和心情。 ”。 尹秀珍说她在建立不同的城市时融合自己的想法,但越是熟悉的城市,对她的印象反而越模糊。 她从小就住在北京,但她创作的北京与其他城市不同:她没有为了象征这个城市而建造许多象征性的建筑物,只是建造了一些几何图形组成的圆环,仿佛预示着北京未来的一些变化 如果人们依赖的城市被装载在旅行箱上,这个城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得脆弱吗? 在人移动的过程中,旅行箱一方面象征着旅行,另一方面是对过去的否定。 但另一方面可以留下东西,留下过去,随身携带记忆。 尹秀珍的作品中,箱子里的人和箱子里的城市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不明确的美和恐怖,不能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文化和生活中失去的是什么吗? 你得到了什么? 我们还剩下的是什么? 眼前的箱子会成为我们最后的避难所吗?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在尹秀珍的作品中,她不仅把城市放入旅行箱,还把艺术放入旅行箱。 行李箱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地方,作为艺术作品的容器与作品一起旅行和展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作品的原始背景和意义。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人的迁移,文化和艺术产品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艺术品在那里有意义吗? “”这是对世界艺术环境中艺术品在旅行中的意义可能性提出的问题。 艺术穿越文化环境时,是否能充分传达其意义还不清楚。 在中国,由于现代艺术的文化符号性,经常出现被国际观众误解的话题。 但在尹秀珍的作品中,行李箱作为艺术品的外在形式和发生场所,使作品的场所和背景和作品本身一样流动。 行李箱抛弃了身份和文化场所的特定关系。 在世界人口大范围流动的背景下,城市越相似,人们就越远离固定空之间相关联的单一身份。 艺术品也是如此。 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事实。 于是,地域不再限定城市和文化的含义,尹秀珍通过城市文化和旅行者的关系定义了新的城市和文化流动化的存在、记忆的轮廓一样的存在。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尹秀珍将旅行相关经验融入了她的艺术创作中,例如在《可携带的城市》之后,创作了一系列题为“时尚恐怖”的作品。 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是2004年在德国展出的《时尚恐怖1》,灵感来自于她旅行中经常遇到的安全检查。 她收集的衣服有手枪、匕首、斧头、洗发水、液体物质等,禁止坐飞机携带,放入旅行箱,从北京出海关经过安检后乘坐飞机展示给德国,以幽默的态度抵抗恐怖时代人们应该遵守的规范 这一系列的另一部作品《时尚恐怖5》在上海海滩3号的上海申画廊完成。 作品配合外滩三号时尚地标的环境,将上海申画廊改造成机场这样的时尚店,各种时尚奢侈品象征着在当今社会的运输和销售,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在各机场进行转播。 有兴趣的是,展览会结束后,尹秀珍将展览会上用于模仿机场的传送带送回商家进行改造。 现在的车间有改造后的接待室,传送带被重新利用变成沙发,沏茶和朋友们聊天喝茶,机场传送带和车间的空之间融为一体。 尹秀珍说,她对机场感触特别深,机场本身就是她和丈夫宋冬生活的一部分,是司空熟知的东西。 住在机场的话,感觉每天都在路上。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从个人创作到夫妻组合

尹秀珍最近在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展出的新作《无处着陆》中,再次强调了她对旅行的思考和危机感。 收集作品中的衣服缝制的飞机轮子挂在展示厅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哪里着陆。 飞机的车轮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圆形的地球,悬挂在空上,包括资源被过度开发后陷入困境的地球和人类。 尹秀珍在介绍这部作品时,承认了她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逐渐明显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从之前对“可携带城市”的人和城市存在方法的讨论中,上升到了“无处着陆”无处可去的假设上。 尹秀珍说她的危机感来自家庭生活中的担忧,包括饮食健康、孩子成长,她和宋冬特意选择了员工去郊外,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尹秀珍和其他许多现代艺术家不同,她没有选择住在艺术家聚集的地区,而是和同为艺术家的丈夫宋冬一起在离高速公路很近的村子里建设了办公室,偏僻的交通很方便。 去她的办公室的人要按照宋冬长短信的指示,“高速掉头,过铁轨,拐弯,找门神之门”……尹秀珍和宋冬都在这里创作和生活,他们各自独立创作空之间, 员工似乎象征着两个人的创作方法。 他们是喧闹的、独居的、僻静的整体,是两个平行的创作、相互关联、互不干涉的个人。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这样特殊的艺术家夫妇生活成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创作的另一动力和灵感来源。 2002年,纽约元波画廊为宋冬和尹秀珍举办了夫妻联展。 因为当时正值结婚10周年,所以他们以“筷子”为题分别提交了自己的作品。 这是投身艺术多年后第一次举办夫妻联展。 尹秀珍总是高兴地谈论“筷子”主题产生的原因。 她和宋冬两个人吃饭的时候,谈论筷子的话题,他们觉得筷子就像他们俩的关系,互相帮助,独立。 于是两人以“筷子”为概念决定了他俩合作的基础和合作方法。 取“分就是一根棍子,合起来就是一根筷子”的意思,比喻他们的关系,筷子的尺寸( 4.5米长),也就是说双方的作品要符合同样的大小、尺度,材料、表现形式不限,每人制作一双。 在制作过程中,互相保密。 结果,宋冬制作了铜棒,棒体上表示“决定金棒、海神针,重1万3千500斤”。 尹秀珍依然是用旧衣服布料做的,做着筷子一样的拉链口袋,装着海绵做的日用品。 尹秀珍口袋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还正好可以放入宋冬的“定海神针”,夫妇的默契和对方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入理解,使这部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在2006年的展览会上,尹秀珍和宋冬继续并深化了他们的合作方法,将其命名为“筷子道”。 展览会上,两位艺术家超越了最初对“筷子”的理解,揭示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筷子道》展览展现出新的创作逻辑:在尹秀珍和宋冬眼中,艺术家在生活中确立的默契和信任成为艺术创作的最重要因素。 在展示的作品中,他们各做8米的筷子,同样在创作过程中不会告诉对方关于各自筷子的外观和制作过程的任何事情。 直到展览会开始的那一刻,两根筷子放在一起,组成一组,自然地表现出了两个艺术家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也展示了录像、绘画、装置等其他媒体的作品。 这些作品采用了“筷子道”的创作方法,每一部作品都是他俩并行创作的结果,蕴含着象征两人关系的独特并置。 筷子已经是普通的日常用品,以《筷子道》为基础的作品发掘了尹秀珍和宋冬夫妇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共同创作的潜力,也体现了他们在艺术中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艺术的创作方法。

“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从《衣箱》到和丈夫宋冬基本共同完成《筷子道》的作品,尹秀珍的作品以精致的手工、华丽的色彩、戏剧性的生活要素嫁接吸引着观众。 但是,尹秀珍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美丽的幻想和奇幻感情的表达,在她的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她多次表达和发掘出的真实生活习性和态度。 在她的作品中,艺术既是生活,也是生活和艺术。 作者:赵容

标题:“尹秀珍:艺术创作是一种生活习性”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