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24字,读完约12分钟
我从没见过这些东西,也没有资料和线索。 要让文物恢复到几千年前的样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
树顶缺失的谜团,用推测是永远解不开的。 也许,直到另一棵完全相同的青铜神树出土,真相才会大白。
杨晓邶平喜欢钓鱼,很清楚钓线的韧性和透明度,所以把钓线用于文物的防震。
1986年,广汉三星的祭祀坑出土了一堆破碎的碎片。 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几年后震惊世界的国宝级文化财产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就隐藏在其中。 三星堆出土的成百上千的青铜器,从金面人的头像到竖眼面具,从正座人像到青铜太阳形器,大部分都是杨晓邬自己修复的,他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在三星堆博物馆,仰望那棵美丽的青铜神树时,这只股票高达286厘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青铜器,杨晓邬为了修复它,从1986年到1996年,竟然花了10年的时间。
2002年,杨晓邬主持修复三星堆迄今为止最大的口罩——三星堆大口罩。 这个高72厘米、宽132厘米、长83厘米、重约200公斤的巨大青铜器在2日的祭祀坑中被发现时,只有残余青铜右耳和下颌骨。 杨晓邬利用多年积累的文物修复经验,带着他的团队,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完全恢复了大口罩,再次震惊了考古界。
笨法有奇效
三星堆的文物被“拼写”出来
1986年10月的一天,一辆卡车偷偷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人们把车的纸箱搬到小屋里,拉上了厚厚的窗帘。 箱子里的文物很快就被取走了。 这是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刚出土的珍贵文物,包括青铜神木、青铜大立人等国宝。 很遗憾,当时这些国宝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么美。 祭祀坑出土的时候,那些不过是土混在一起的破烂山。
“蜀人制作这些青铜器不是为了展示和欣赏。 青铜器铸造后,立刻被大力破坏,堆积在祭祀的洞里,最后被火烧,作为祭祀使用。 所以,三星堆数量庞大的青铜器被挖掘出来后,一件也不齐全。 不仅破裂,还在埋土夯实夯土后扭曲变形,一小块碎片被火融化了。” 杨晓邛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了第一次看到三星堆青铜器时的感受。
当时,这些破碎的青铜器让杨晓邬感到兴奋和困惑。 怎样才能恢复几千年前的原貌? 那年11月底,杨晓邬和弟子郭汉中、重庆博物馆员蔡长信搬到研究所储藏青铜器碎片的秘密小屋,正式开始漫长的修复工作。
在房间里,杨晓邬一边用蒸馏水冲洗碎片,一边用柔软的毛刷小心地擦掉上面的土。 这些生锈的青铜碎片,全部被敲击变形极其严重,轻轻一碰,有时也会变成一堆粉末。 “整理碎片的时候,文物的破损很严重,但这很难打倒我。 最棘手的问题是,这些东西我从没见过,也没有资料和线索。 要让文物恢复到几千年前的样子,还没有一点错误,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 ”。
从1986年12月初开始,杨晓邬、郭汉中开始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他们每天很早来到修复室,从几千块碎片中捡。 管状的东西在一端,圆环状的东西在另一端……就这样忙了好几个月,把文化财产分类整理。 这是他们意想不到的“傻瓜方法”。 杨晓邬说:“既然没有资料,就算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也会用最诚实的方式修理。 仔细分类事物,找到结构最简单的碎片,根据碎片和碎片之间断裂的间隙的结构,像拼图一样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
杨晓邬、蔡长信、郭汉中三人开始了无聊又麻烦的工作——寻找碎片的界面。 杨晓邬说:“我们每天都睁大眼睛,注意着哪块碎片的边缘的断裂痕迹。 一旦发现一个边缘和另一个边缘吻合,就用粘合剂或焊枪把它们连接起来。 一天过去了,头晕目眩,脖子硬得像树一样。 ”。
让他们高兴的是,这种最诚实的方法,竟然有效。 1986年至1989年,众多铜瑛、玉戈、青铜人头、青铜面具、眼形器等文物相继修复,包括国宝级文物青铜大立人和竖纹面具。
十年磨一次剑
青铜神树奇迹般地“复活”
1986年底,杨晓邬在修复室研究青铜神树残片。 这个二号祭祀坑出土的神树被土层夯实,特别是变形严重。 树干断成3根,树枝断成18根,剩下的鸟、果实碎片多得数不胜数。 如何识别被挤压变形的东西,它们是神树的自然弯曲吗?
杨晓邬说:“一号青铜神树高3.96米,150多公斤,这么大这么重的文物,实际上很少见。 它不像什么样的小型文物,放在桌子上或者拿在手里注意一下,就可以一眼看出那些部位改变了形状,应该怎么修复。 要了解其整体情况,首先需要进行预约,即把神木的残片捆在一起连接起来,看看它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
据损坏的神木残片,氧化剧烈的地方很多。 杨晓邬说:“如果进行焊接,将无法承受神树整体的耐力。 我们想了加强的方法。 首先,挖出神木空树干范围土,往里面添加新铜管,在神木和铜管之间注入环氧树脂,光靠环氧树脂是不行的。 然后,将范围土和环氧树脂混合,增加其硬度,神木不开裂。 即使天气变化环氧树脂变软,神树也能保持以前的硬度。 ”。
另外,杨晓邬用铆接的方法把神木接在了一起。 “我们给神木打铆钉,用铆钉把每个零件用铆接的方法连接起来。 中间还是铜管,铜管插入后,最外面被螺丝抬起,神木里面被螺丝。 但是,观众看不到。 出来的螺母都被磨坏了,之后再涂颜色使之变旧。 ”。 杨晓邬说。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复室外面的天花板上,杨晓邬和他的团队还在做泥瓦匠的工作。 他们建造了5米高的棚子和脚手架,围绕着防风雨的塑料薄膜,盖上了玻璃纤维瓦。 员工在研究院的天花板上建造员工台,站在上面不断地向神树刺树枝、树枝鸟、果实和圆环,让神树慢慢恢复原形。 杨晓邬说:“当时神木的样子有点难看。 树干破烂不堪,树枝弯弯曲曲,挂着两只可怜的鸟和两只果实,圆环也缺了将近一半。 那时,我一看就知道它失去了重要的部分。 ”。
杨晓邛说的重要部分是青铜龙。 神木预赛之前,青铜龙被修复为单独的器物。 13枚青铜龙的碎片修复后,重37.5公斤,长1.75米。 其尾虽有缺口,却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商代青铜龙中最长的。 杨晓邬说:“当时不知道它是神树的一部分,以为它严重扭曲了,就把它成型了。 那么,这条龙好像突然“死”了,通常一点也不生气。 我们觉得有点不对劲,但说不出理由,所以只能恢复原状。 ”。
神木被预言后,专家们急忙把青铜龙系在上面。 奇迹出现了,本来别扭的青铜龙突然变得非常协调,其指甲、腹部和神木紧密相连,很相配。 从正面看,青铜龙是美丽的s形,从侧面看也是同样的s形,很生动。 发现青铜龙弯曲的奇怪样子是古蜀人故意制造的,是为了与神树和谐相处。 杨晓邬说:“零件修复后,我发现神树还有很多缺口,鸟应该只有三只,果实和圆环的数量也不够。 我们复制了14个果实,15个圆环,还有6只鸟。 ”。
修复神树的工作持续到1996年,杨晓邬和他的团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 “其中,完成神树的第一个整体形象需要8年的时间,剩下的两年都在做完全的工作。 我们的计划是在三星堆博物馆于1997年开馆之前修复神树。 ”。 杨晓邬说,自己十年的第一能量放在神树上,但三星堆出土的其他文物也将理发修复,除青铜器外,玉器和金口罩也将稍加修理。
成功修复的青铜神树,枝叶舒展,气魄不凡。 斜上方延伸的树枝上,站着9只鸟。 所有新制作的神木零件,都由修复专家们刻上同样的图案,描绘出同样的颜色,甚至制作出逼真的铜锈。 刚出土的时候,神木似乎是这种完美的形态。 但令人费解的是,树顶还缺着,没有修复。
杨晓邬说:“文物的修复靠的是真实的根据,不是理所当然的乱修,没有根据的东西是绝对不能弥补的。 这就是文物修复的“古老”法则。 根据神树的九根树枝的流动和剩下的三只鸟的形状,可以复制剩下的六只鸟。 但是,神木的山顶是残缺的,残缺的部分没有什么可以参照的,所以必须维持它的样子。 ”。 杨晓邬说:“树顶缺失的谜团,用推测是永远解不开的。 说不定在另一棵一模一样的青铜神树出土之前,真相还不会明朗。”
防止钓线引起地震
三星堆平安地度过了“512”
2005年五一节,三星堆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口罩——三星堆大口罩展示在游客面前:刀眉、栗眼、高鼻、广口、耳朵。 高72厘米,宽132厘米,长83厘米,重约200公斤,三星级山上诞生了另一个大型口罩“横空”。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众多青铜器残片中,只有大青铜右耳和下颌骨带着这个耳朵和嘴的面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考古学家一直研究的问题。 2002年4月下旬,省考古所和三星堆博物馆联合研究恢复三星堆大口罩,该修复小组仍由杨晓邬领军。 他率领由郭汉忠、冯六一、敖金蓉、樊斌等组成的三星堆大口罩修复队,正式开始挑战这项高难度任务。
修复青铜文物对拥有丰富修复经验的队伍来说是一件触手可得的事。 但是,这次的修复和以前不同。 只有右耳、下颌骨,实物只达到整体的八分之一。 与之类似的文物实物太少,这些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 经过一些思考,修复小组提出了研究性复原的构想,根据三星级山上现存的两种青铜面具对,推算出三星级山上的大面具大小,计算出具体比例。
什么是“研究性复原”? 杨晓邬说:“这次口罩的复原是研究性的,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口罩可能是其他的形象。 利用现有技术随时分解文物和口罩主体,以利于今后的研究,是三星级山的奥秘和值得探索的地方。 ”。 分解现有的资料,重复,进行计算,绘制计划图。 研究、讨论、撰改……经过反复,终于出现了三星级面具的形象。
在杨晓邬的主持下,修复小组成员开始根据制作的复原图纸制作泥塑。 “由于残缺很多,复原三星级的大口罩,把要点放在泥的形状上,直接关系到复原的成败。 ”。 由此,泥成形、调整,反复推敲。 修复小组全体人员都投身于泥浆工作。 再次看到“大口罩”时,其立体的形象展现在眼前——好大! “这就是我们心中三星级大口罩的形象。 ”。 一个多月过去了,省考古专家小组一行人看到定稿的三星级巨型面具泥形时,非常兴奋。
泥土定稿方面,复原工作将陆续展开。 利用硅橡胶和石膏共同进行造型、整数、修剪,修复者每人操作一次,直到由三星堆青铜工艺研究所铸造。 符合技术要求,防止三星沉积大口罩模具流失,修复人员更是全程参与,将大口罩从青铜技术研究所送回修复室。 因为面具的大和不规则,所以给员工花了很大的精力。 精确的计算和加工技术使口罩主体与耳、口完美结合。 完美的面具正式陈列后,恢复了3000年前的神采,美与大这给了观众最直接的感受。 在三星的面具之林,被称为新的“三星的面具之王”。
杨晓邬做的另一件事在中国文博界被传为美谈。 这件事与文物的修复无关,但与文物的保护有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波及广汉。 三星堆博物馆除了两个陶器在地震中被损坏外,青铜器一件也没有受损。 之后,从博物馆的监控录像来看,青铜神树在地震波来的时候大幅摇晃,但最终没有倒下。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原来,杨晓邬用钓线把神树牢牢吊在天花板上。
用钓线加固文物,是杨晓邬独创的秘技。 “年轻的时候,我按照三星级的文化财产向日本展示时,引爆了这个想法。 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地区,在展览会上遇到地震的话,想到以前流传的加固方法不好,就想出了钓线。 ”。 杨晓邶平喜欢钓鱼,很清楚钓线的韧性和透明度,所以把钓线用于文物的防震。
“512”地震发生的时候,杨晓邬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车外商场外墙瓷砖零零碎碎的,信号灯也在晃动的时候,杨晓邬意识到是地震,马上掏出手机打电话给三星堆博物馆。 得知三星的文物平安无事,他松了一口气。 华西都新闻记者杨帆杨莉杨强
陈羽啸摄影
标题:“杨晓邬历时10年复活三星堆神树”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