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5字,读完约4分钟

深圳商报记者聂灿

她头衔很多——“合肥四姐妹”、“九如巷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沈从文的小阿姨”、“周有光的妻子和妹妹”、“汉学家傅汉思之妻”……在这样的世界里很喜欢辨认充和先生的话,白谦慎一个人都“他”

1913年5月6日,张充和出生在上海,祖籍安徽合肥。 淮军将军出身的曾祖父张树声是晚清名宦,官至两广总督、通商事务大臣。 辛亥革命后,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爿搬到苏州,在那里乐益女中,提倡了新的教育。 但是,张充和出生不久就由祖母抚养,在安徽老家接受以前流传下来的教育,9岁时在吴昌硕的弟子、精通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谕钦(拜石)的指导下,学习古文和书法,直到16岁才回到苏州接受新的教育。 白谦说:“也就是说,她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今后的新教育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1933年,张充和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 当时北大文科教授中有胡适、钱穆、闻一多、俞平伯等多位儒生,张充和听过他们的课。 1936年,《中央日报》副刊安平考察英国留学,与张充交接副刊期间,发表了一点小说和散文,文章清新。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和到安徽老家避难,然后辗转抵达昆明,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与朱自清、沈从文等一起编纂教科书。 当时北大、清华、南开也西迁,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昆明成为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心。 昆明、张充和与许多学术界和文化界人士交往。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1940年,搬到张充和战时陪都重庆,在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工作。 当时,许多沦陷区的文化人来到重庆,把抗战时期的重庆建成后方的文化中心,许多诗人、书法家、画家活跃起来。 期间,张充和与许多文化人带回诗词翰墨,成为沈尹默先生的学生。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抗战的第二年,张充和回到苏州。 1947年,张充和在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先生的邀请下,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 同年,她认识了当时北京大学西语系外国教授、德裔美国学者傅汉思( hans frankel ),并于次年结婚。 1949年1月赴美定居。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从1949年到1959年,胡汉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张充和也在东亚图书馆工作。 1959年,傅汉斯在斯坦福担任中国文学助理教授,两年后被耶鲁大学东亚系聘为教授,举家迁往美国东部新港,张充和也开始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直到1985年退休。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白谦慎说,张充和对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有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造诣。 “她作诗,年轻时请戏曲专家吴梅为她改口(吴梅是苏州人,为张家是世交)。 在重庆,她也曾请沈尹默教过诗词。 沈先生用“语言目的清新,无纤维的俗尘”评价了她的话。 比起歌手,这总是一时的选择。 她还通音律,会唱度曲,每次有佳作,都会由动辄儿玉笛吹奏。 ”。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很多人都知道,张充和从小学习昆曲,在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果。 1940年,她在重庆主演昆曲《游园惊梦》,文化界备受瞩目,章士铉特别赋予七律志气,各诗人纷纷演唱。 移居美国后,她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制作服装工具,教学生,为昆曲艺术发工资。 她成立了海外昆曲研究社,长时间担任该公司顾问,组织在美国大学的演出,发表学术演讲,为在西方介绍中国戏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白谦慎说,书法是张充一生的爱好。 “她从5岁开始学习书籍,一开始用颜字打基础,后来身兼各家,随便进入了所有者的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 少年时,人制作了榜书。 20多岁时制作的小楷,气息清新,格调高雅。 流经重庆时,在沈尹默的提议下,研究汉碑、六朝墓志,书风转向高古。 90多岁的高龄,每天临池不中断。 ”。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张充和虽然没有在绘画方面师从名家,但家里有很多古藏古画,临别的名胜古迹也很勤奋,少年时曾与张家的朋友、江南有名的画家樊少云等交往。 住在重庆的时候,也和张大千、谢稚柳等画家交往。 再加上书法实力好,处处寄情染色,也能独树一帜。 2004年秋,张充和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和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举办书画展,受到国内艺术界的欢迎和好评。 ”。 白谦说。

“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白谦慎认为,张充和的诗书画是历史悠久的文人艺术从以前传到现代的延续。 “在这种从以前流传下来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学养、艺术都是紧密相关的,融为一体。 ”。

资料来源:深圳商报

标题:“张充和的艺术及微信朋友圈”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