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44字,读完约7分钟
与电话卡收藏背后的许多经济价值不同,篆刻书法家林代彬收藏之初很单纯,只喜欢电话卡上的美术图案。 “早期电话卡的主题素材是比以前流传下来的,基本上诗文、绘画、自然风景等以前就有美术主题素材流传下来的,设计、印刷都很美,不是邮票那样单一的小型”林代彬笑着说,大学毕业来到东莞,电话卡
对林代彬来说,其收藏不是收藏背后的经济价值,而是包含收藏背后所反映的时代变迁、收藏所承载的时代态势味道、审美变迁、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前20多年社会经济的剧变等。
“十几年来,我收藏了20000多张电话卡。 每一个背后都有外来务工人员的故事。 他们排着长队打电话回家的背影。 每次通话都是故事,是温柔的交流。 因为这张电话卡记录了他们外出打工的劳动者的辛酸,也记录了他们对家乡亲属的思念和表达。 ”林代彬说,“每次自己翻开这些卡片书,味道不仅是哪些富有美感的图案,更是自己青春及其重要历史时期的见证。
沉迷于电话卡上的美术图案而收藏
林代彬从1993年开始收藏电话卡。 平时随便买电话卡。 直到被卡片上美丽的照片所吸引。 他一看它还是一套,摆满了相同主题的美术图案,具有视觉冲击力,沉迷于书画艺术,他产生了收藏的想法。
林代彬初期收藏电话卡,只看卡片面的图案,偏向于多么美丽的书画美术主题素材。 例如他收藏的《通草画19世纪中国市井风情》系列、李苦禅作品选系列、京剧脸谱系列、唐诗人物书画系列、《红楼梦》十二金钏系等,对于这些艺术性很高的电话卡,林代彬总是爱不释手,
有时为了凑齐全套电话卡,林代彬在所有城市都会跑到当地的电信营业部、跳蚤市场、收藏市场,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一次重复买很多套。 例如,李苦禅作品选择系列。 李苦禅的作品很喜欢林代彬,这张( 4张) 1999年发行的ic卡很美,发行量非常少,所以他一口气收藏了好几套,每次看都买。
此外,为了收集1998年发行的唐诗人物书画系列ic卡( 5张、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王维,正面为人物水墨画,背后为书法诗),林代彬在沿海几个城市寻找多年,最终在福建莆田被发现。 “这张卡发行很少,普通工人买不到。 期间偶尔也发现了单张的东西,但几乎看不到布景。 我用很多方法找到了。 ”。 林代彬摸了摸这张牌,脸上挂着笑,眼睛里闪着光。
“电话卡从1984年发行到退出历史舞台只有20年,从卡片图案的主题素材和设计风格可以看出上世纪末至21世纪中学生的审美变迁”林代彬总结说,早期卡片的主题素材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 虽然典雅厚重,但随着发卡渠道的增多,发卡数量增多,主题素材越来越丰富,风格也越来越现代化,各种动漫、体育、公益广告卡层出不穷,图案设计的色彩越来越大胆,构图也越来越大胆。
20000张以上的卡片记录了20000多人打工的故事
林代彬大学毕业后,在美国上市公司东莞分企业从事鞋业外贸工作,工作性质给他出差多,接触面大,非常方便他收藏电话卡,特别是在沿海各城市合作的20多个鞋厂朋友和顾客都喜欢他收藏电话卡 他每次去工厂,都能收到几百张电话卡。 在中山的工厂,也能一次收到300张以上。
如果说美术是林代彬进入电话卡收藏的诱因,那么见证电话卡背后外来务工人员的故事及其承载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他在十多年间收集20000多张电话卡的最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20多年前,大家还没有手机。 外出活动的人用电话卡给家里打电话。 每次通话都是故事,温柔的交流。 因此,各电话卡记录了他们外出务工人员的辛酸,也记录了对家乡亲属的思念和表达。 ”林代彬说,当时工厂的电话亭少,农村和内陆的小城镇更少,每次通话都要互相约好时间,多名工人家属去乡下的公用电话亭等,等下班后亲人从遥远的沿海城市打电话。
林代彬说,多个工厂一到下班时间,电话亭就排起长队,每个只能通话三分钟,多个工人去吃饭和上厕所是为了打电话回家。 因为相隔千里,父母和妻子还在等他的电话。 “没有电话卡的人和工人借几分钟,过后按录用时间归还。 有些工人省了电话费,半夜12点多再打。 因为那个时间段有点便宜。 ”。 林代彬感慨地说,从当时走过来的人们,冬天晚上,在寒风凛冽的路边裹着大衣,拿着伞排在雨和雪的电话亭旁等着电话,每次看到这些身影,林代彬总是感慨万分
“这20000多张电话卡,平均每张50元,每分钟0.1元的通话费用,哪怕一次通话3分钟,那也是几百万次通话,这是20000多份兼职的具体故事和感情。 ”林代彬意识到,随着他收藏的深入,除了自己亲眼目睹的故事外,他收藏这些小电话卡还有更大的历史意义——他们承载着时代的故事,见证了庞大群体的流浪与奋斗。
“这也是我多次收藏是十几年的理由。 ”。 林代彬笑着说,自己每次翻开这些卡片,不仅是味道优美的图案,更是自己青春及其重要历史时期的见证。
珍惜藏品的时代意义,从不插手
在采访中,林代彬只拿出了收藏的一半收藏,但铺满七八本卡片书和大桌子的电话卡已经够震撼的了,那场面很有气势。 记者发现了除初期以前流传的主题素材ic卡外,还有中期的纪念卡和采用新材质新设计的最近的卡。 其中有心形节日牌、变化花样的特殊牌、叠加在3d效果上的猴子团牌2张、吉通企业的《红楼梦》十二金钏系牌等特殊形状。 特别是《红楼梦》十二金钏系卡是唯美精,有12张十元纸币的转账卡,被各卡转账采用或转账后,由互联网企业70元一套回收。
据林代彬介绍,1984年,深圳率先引进瑞士磁卡电话机,发行第一张电话磁卡——“红色麦克风”后,各地开通磁卡电话,大量设计精美,主题素材新颖,极具中国特色的电话磁卡得以发行 1994年8月,电信总局发行了第一张全国通用卡。 从1996年1月1日开始,全国通用卡取代地方磁卡,至今电话卡的发行量和总种类数不胜数。 其中,按储值卡方法分为磁卡、田村卡、欧特佳卡、gpt卡、太科卡、ic卡、200电话卡。 根据电话卡的复印件不同,分为普通卡、纪念卡、特殊卡、广告卡等大类、委员会制卡、试制卡等。
“从电话卡迅速发展的历史和种类的复杂性,其实也可以看到中国通信的迅速发展和变迁。 ”林代彬说,对他来说,其收藏不是收藏背后的经济价值,而是收藏背后所反映的时代变迁、收藏所承载的时代态势味道,这包括前面提到的审美变迁、改革开放前20多年的社会经济变化等, 因此,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话卡收藏市场火爆的时候,林代彬也没有想过要获得自己的收藏。 当时很火的电话卡卖了几千元到几万元。
“电话卡与邮票不同,面额大,收藏经济价值有限。 这是收藏的冷门,因为东莞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 据林代彬介绍,他曾多次在东莞寻找,也多次去东湖花园一带寻找。 他还认为有条件建立艺术馆,将这些卡片作为项目展示,共同爱好者交流,互相交换电话卡。
标题:“收藏20000多张电话卡 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