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20字,读完约10分钟
王鲁炎坦率地承认自己在艺术上很棘手,他的作品不仅不喜欢你的眼睛,而且充满了冷漠的理性。 “我的作品中几乎没有让人高兴的感觉和感情表现等。 我喜欢在作品中论证,但实际上我并不讨厌这个。 我讨厌。 ”。 他说这话时语气愉悦,还有点得意。
我第一次见到王鲁炎是在一年前,当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身体很特别,说白了就是和别人不同,方言中有“各种各样”的词,用来形容他。 年轻的时候,他在“新刻度组”的时候,他说:“当我们向策划人介绍“新刻度组”的作品时,策划人经常觉得我们无聊,在我们面前打哈欠看手表,公然不耐烦。 “新刻度集团”作品中的数量关系和合作规则,最终以取消艺术家的个性为目的,这显然与来自个性的艺术标准背道而驰。 “新刻度组”对个性价值的质疑很快就被个性价值观念质疑,它无疑是最不能接受的艺术,这让我兴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新的刻度组”,“新的刻度组”的展览机会似乎也在增加。 这让我很沮丧。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还在现有的艺术经验之中。 ”。 更绝对的,当“古根海姆找到我们的“新刻度组”谈论展览项目时,“新刻度组”选择了解散。 当纽约画廊要高价经营“新刻度组”手稿时,我们销毁了8年来的所有手稿。 ”。
第二次见到王鲁炎时,他还有一个新的“各色”故事。 “艺术一般不需要论证。 因为艺术家很少在作品中论证。 人们的习性在艺术中感受而不是思辨,脑力艺术令人厌倦。 ”。 王鲁炎自己笑了以后,他继续说。 “我在展览会上回答过观众的问题。 我的回答让他们很累。 他们工作了一天,看着艺术中让人赏心悦目的东西,想得到休息,但我让他们更累了。 ”。 当他说这话的时候,只要仔细注意他的表情,就会发现他话里的得意之情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副标题:我试图看到真相
和王鲁炎聊天,我觉得他是一个喜欢看书,特别喜欢看理论书的人。 王鲁炎的作品大多与悖论有关,他可以以条理清晰的速度把其中的道理系统化再给你论述一遍。 经常和他说话,我觉得这个身体很适合当哲学老师。 不仅因为他能“扯”一个道理,而且因为他非常有想法。 说到思辨,这是艺术家们最不需要、最少的素质,一般认为艺术家应该敏感、热情、与情感打交道,而王鲁炎远离这一切。 他的作品充满了理性、思辨性,充满了用来衡量事物关系的精确刻度。
王鲁炎开玩笑地说:“将感性作为表现方法的艺术家很多,所以只有我不差。” 他试图从独特的立场逃避现有的艺术经验,将艺术的思考和实践置身于现有的艺术经验之外而不是一个中。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用艺术的方式注意和理解事物,但事物的真相隐藏在表象的背后,理性的艺术方法可以可视化表象背后的存在。” 艺术对他来说是个人意义的认知论,每个人都有认识世界的个人立场。 他不想用说教的方法对观众说什么,他说:“我不想作出简单的评价和结论,而是想和观众一起面对事物的相互关系,选择发现和理解的立场。” 他想和观众一起获得“艺术所诱惑的视觉思考方法”。
王鲁炎是从理性出发的艺术家,是惯用的视觉论证的视觉思辨者。 他最近在制作高6米宽17.5米的巨大画作——“教堂”。 “教堂充满了博大的慈悲、宽容和爱,聚集着非常崇高的信仰。 教堂高耸的圆顶将虔诚的信徒带入天堂。 那个感觉又大又小,不抬头就看不见。 但是,教堂里也有需要俯视的东西。 自从有宗教以来,死于宗教战争的人比任何人类的战争都多。 直到今天,几乎每天都有人死于宗教纷争。 我画了一个必须从俯视的角度仰视的巨大教堂。 教堂的建筑结构布满了伤害性的锯齿。 这些和教堂的爱相反,我利用画面的巨大尺寸,这样的俯视必须仰视,不仰视就看不见的俯瞰,这就是悖论。 ”
王鲁炎说:“世界早就标准化了,世界由各种不同的标准构成。 ”。 王鲁炎做了两个巨大的金属三角尺。 一个三角尺的刻度标准是每厘米12毫米,另一个三角尺的刻度标准是每厘米8毫米。 他在作品中传达的消息是:“评价一个东西是否正确,取决于我们选择哪个标准。 但是,我们过于强调自己的标准,而忽视了与自己不同或相反的标准的存在。 ”。 他认为这是冲突和流血的原因。 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多标准共存的世界里。
他认为:“悖论是最普遍的存在。” 艺术是代替哲学、文学的视觉思维方法,艺术可以使不可见的存在变得可见,这是艺术最吸引他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并没有把艺术中现实看到的东西表现得有趣,而是经常通过艺术将某种不可见的存在变成可见的存在。 他喜欢表现看不见的东西,即使他的作品中出现一点日常可见的东西,那也是这些东西表面背后的看不见的东西。 为了实现这个,必须超越感性和个人性,从这个立场可以说“艺术理性的方法是必要的,是必须制作的‘被迫’的选择”。 因为他想接近事物的真相,“真相是事物的关系,感性的手法不仅浪费在接近真相上,而且是有害的”。
但是,在艺术中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人们已经习惯了感官愉悦的艺术。 但是,王鲁炎不想用艺术来享受感觉。 但是,艺术的思辨总是有可能落后哲学一步。 但是,在王鲁炎中艺术的视觉属性仍然不能代替哲学。 其实,艺术家无论表现什么都为他的艺术做法论提供了借口。 也就是说,艺术的做法总是比艺术的复制品更重要。
王鲁炎说自己在生活中未必有和作品一样的思辨和理性。 但是,只要随便谈谈,他就会表现出骨子里的那种思辨性。 谈到读书,王鲁炎说读书也有利弊。 他说自己很少读书,但并没有因此失去思考的能力。 在谈话中他很少引用经典,而是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并不反对读书,但他说:“通过自己思考获得的视点和通过浏览获得的视点有本质的不同。 因为前者是自己的,后者是别人的”。 他反复认为,即使前者以无知得到的观点重复后者,它也有独立思考和阅读的差异。 他认为:“能否独立思考,意味着能否独立注意事物和思想,对艺术家就像生命一样重要。”
副标题:从精英时代开始
王鲁炎,1956年生于山东,从小来到北京。 1979年王鲁炎参加了“星画展”,1989年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展”等许多重要展览。 他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艺术中见证了少数经验和中国现代艺术各个迅速发展阶段的重要艺术家。 王鲁炎最初从事油画创作,后来放弃油画进行抽象和综合的绘画创作。 但油画和抽象绘画都不能处理他的问题。 直到1989年,他和顾客德新、陈少平组成了“新刻度组”,终于找到了能够处理问题的方法,最终彻底放弃了油画和抽象画。
王鲁炎有着深入当时特有骨髓的精英意识。 从来没有王鲁炎拍过自己的作品。 “我认为这不是艺术家的事件。 这是市场的选择。 ’这是十几年前艺术家回答的非常早以前就流传下来的回答,直到今天王鲁炎还是这个回答。
对于正在被现代艺术消除的精英性,王鲁炎不这么认为。 他说:“在这期间,喀布尔在王宫中制造了一个几乎充满整体空之间的巨大球体装置。 球体里只是奇怪的起飞,观察者走在其中,看到这部作品的人有两三英里。 有观点认为这是典型的反精英主义大众化艺术。 我认为精英主义不是实现社会财富,而是因为实现社会幻想。 喀布尔作品的体积远远超过了市场运营的极限。 展览会结束后,它变成了完全无用的东西,必须拆除。 不仅仅是创造社会财富,相反也需要巨大的费用。 这种艺术实践的可能性在艺术家中是绝对意义上的少数,对我来说是典型意义上的精英主义。 ”。 王鲁炎的这种说法很感兴趣。
副标题:引退和回归
冲破束缚的中国当代艺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突然爆发的艺术繁荣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王鲁炎那时开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成为了开拓者,更是既得利益者,他的这种行为简直不可思议。 “我开始工作,成为报社的艺术总监。 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十多年吧。”在这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很少出现在艺术圈,很少参加展览会了。 他没有停止过艺术创作,只是更慢一些。 他真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在看起来像花和绿色的“繁华”中。 现在笑了笑当时的事情,王鲁炎说:“那个时候我谢绝了很多展览会。 最让我头疼的是如何推迟展览以免成为罪人。 那个时候我很少看展览会。 偶尔看展览会时的心情,没有自己真是太好了。 这种状态持续到2004年左右,他说:“我非常喜欢这种缺席状态。”
王鲁炎为什么离开艺术界十几年了? 我想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问过王鲁炎了。 “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价值标准由政治性、违法性、中国身份、中国符号主导。 我显然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价值标准。 ”。 他认为中国有两种艺术家。 一个是边境身份模糊的艺术家,一个是具有显著中国身份特征的“中国艺术家”,在西方后殖民语境下,“中国艺术家”的机会明显多于艺术家,王鲁炎这一时期显然不是机会多的艺术家。
其间,王鲁炎的创作第一是一点素描,他有趣的是用素描反复修改一点思路,他的想法在素描上完成后就拖沓了,无法付诸实施。 对于纯粹性的追求,他开始质疑交流的动机和意义,但直到2007年他复出,在阿拉里克举办个人展览,被选为2007年的十大展览之后,他渐渐摆脱了这种状态。
在中国现代艺术中,王鲁炎显然是另类。 是他的艺术价值标准,是他刻意追求的。 因为他总是认为“交流语境所遵守的价值标准不同而不同”。 强烈的区分意识让他觉得艺术中其他艺术家不齿很累,他强调:“艺术家之间的区分意识应该先于思考方法,艺术家面对画布和材料才思考区分已经晚了。” 由于他近20年来破坏和重建了自己的“关系自给自足的系统”,他的艺术具有可以确定可识别的区别意义的个性化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王鲁炎作品的识别性从未借用过中国符号、中国身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特征。 他没有跟随潮流,特别是对主流,他不怕。 但这意味着他将为此付出代价。 因为辨别的道路很困难,很寂寞。 王鲁炎自70年代进入现代艺术以来,一直忍受着寂寞,自主被认为是主流价值标准的边缘,这是他最终能在中国现代艺术中与众不同的重要原因。
标题:“王鲁炎:艺术和真相你更爱谁”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