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年12月31日10时4分中国文化报

18世纪,洛可可浪漫主义风潮席卷欧洲,人们追求纤细美丽的风格和豪华的装饰。 法国的凡尔赛宫里陈列着中国的漆器和瓷器,白底花鸟、画有人物的瓷瓶最受欢迎。 中国丝绸成了市场上畅销的纺织品,也出现了法国人模仿的以龙为图案的丝绸面料。 中国式园林出现在达官显贵的花园里,奥地利皇室还在模仿中国皇帝,乘坐黄色华美的轿车。 雕刻精细、玲珑剔透、富有浪漫色彩的中国皮影戏也在欧洲风靡一时。

“歌德迷恋中国皮影戏的那段历史”

中国皮影戏早年经由德国传到法国。 1767年以后,被称为电影戏,最初只能在沙龙演,但不久就变成了通俗的娱乐。 18世纪德国天才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对中国皮影戏在欧洲的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歌德1749年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担任帝国皇家顾问,过着富裕的生活。 法兰克福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歌德4岁的时候,祖母在圣诞节前夕拍皮影戏给他们娱乐。 “她说,皮子创作的电影中的人子出场后,变幻成了一个悲剧,引起了我们幼稚的创造思想,特别是我对这部戏的看法,一生被无限地使用着。 后来,这位慈祥的祖母让我们自己扮演电影里的人的孩子。 我们依靠自己的聪明,给这些死去的人物增添了各种各样的愤怒……”(《歌德自传》)

“歌德迷恋中国皮影戏的那段历史”

成为歌德以后,对中国的小说、戏剧、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读了中国的传说《好逛转》(法译为《二姐妹》),在书上写了很多评论,想根据这个故事写部长的诗。 他说。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上和我们差不多,我们很快就感觉到他们是我们的伙伴。 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开朗,更纯洁,更道德。 ”。 他读完英译本元曲《老生儿》后,给朋友写信。 “描写了这里没有子孙,但即将死去的老人的感情,非常感动”。 歌德还将中国诗集翻译成德语出版,命名为“百美新勇”。 他在该书的序言中相信:“这些诗,尽管这个奇怪的特别国家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但通常人是不断生活、恋爱、吟诵的。” 这些研究增进了歌德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加深了他对中国皮影戏的喜爱。 1774年,歌德在德国的展览会上,向观众介绍了中国电影戏剧。 发扬这一艺术,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时,在中国影视剧中演出《密涅瓦的一生》,同年11月24日演出《米达斯评价》。 当时,歌德在魏玛公国担任顾问官,又是文坛一代巨匠,他如此热情地推崇中国皮影戏,确实推动了中国皮影在欧洲的流传。 在德国,许多专家、学者在歌德的影响下,热衷于中国皮影戏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德国学者格汝柏从1901年开始翻译中国皮影戏剧本,辛苦工作了8年,于1908年去世。 他的学生克锐布士和劳费尔一起,又花了7年时间,终于在1915年完成了老师的遗愿,翻译了这些中国皮影剧本,由皇家科学研究会出版。 这些剧本多达68本,文案丰富。 拉斐尔在序言中说:“在这里,(中华)民族用他自己的语言,亲自和我们说话,质朴、朴实地表达他们的感情思想。” 1933年,克尔大学教授燕生将中国影视剧《盘丝洞》翻译成德语出版。

“歌德迷恋中国皮影戏的那段历史”

继歌德之后,德国相继上演着中国皮影戏。 1932年,德国汽车文学研究院上演了两部中国皮影戏,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另一位马克思·比尔曼博士组织了“三梅花”皮影戏班。 他们采用的舞台是从北京“三合盛”电影剧团买的,丝帘上绣有中国古钱币的图案,两侧有“三梅花电影”的文字。 他们在中国四川影人表演《白蛇转》等中国剧目,在欧洲许多城市巡回演出,很受人们欢迎。 比尔曼博士去世后,他的医生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多次去中国向中国皮影艺人取经学艺,使《三梅花》的电影剧组变得更好。

标题:“歌德迷恋中国皮影戏的那段历史”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