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8字,读完约7分钟
资料来源:美术报朱鸽翔(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布鲁斯·比斯利( bruce beasley ) 1939年出生于洛杉矶,被誉为现代西方雕塑界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1957年进入达特茅斯大学( dartmouth college ),两年后搬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有全美最好的雕刻专家。 毕业后,比斯利与美国着名陶艺家彼得·沃克斯( peter voulkos )合作建立了陶艺事业坊。 在科学行业,特别是机械技术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才能和创作能力,他从小就喜欢做维修工作,十几岁就学习了汽车技术。 比斯利对工业材料具有敏锐的感觉和控制能力。 比斯利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得到公众的认可和赞誉,获得了国内、国际各类重大奖项。 继亨利·摩尔、大卫·史密斯之后,比斯利可以说是当今最有生产力、最能干的雕刻家。
比斯利早期的雕塑是用铸铁焊接的。 20世纪60年代,他在奥克兰购买了旧的仓库大楼,改造成工厂和生活圈。 这个时期,比斯利采用的金属材料大部分来自废品回收站的工业废弃物。 通过组合重新组装的材料和底座,改变了旧的面貌,成为了他早期金属雕刻的第一特色。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雕刻组件中的钢杆、阀门、螺母和形状不同的混凝土仍然是模糊的。 比斯利还将哪根大钢管锯成椭圆,钢管弯曲成圆弧状,两端翘曲,加入焊接技术。 而普通的旧钢管凭借比斯利的奇想和精湛的技术,成为了迷恋大众的艺术作品。 比斯利21岁时,与毕加索、杜尚、劳森堡、史密斯等艺术家共同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创性的“集合艺术展”( assemblage )。 展出后,他参展的焊接作品之一被收藏,成为该馆历史上作品被收藏的最年轻的艺术家。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他从媒体数字技术开始尝试铸造丙烯酸等新材料。 10多年后,随着材料技术层出不穷,作品层出不穷,比斯利经常被邀请接受大型公共雕塑项目。
20世纪60年代末,比斯利开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学转变为非欧曲面构成的许多可能性,使用大型透明丙烯酸铸造技术,找到了用透明材料制作多边形雕刻的新方法。 诞生了用透明丙烯酸铸造的作品。 其中包括《可丽卡泰特》( 1968年)、《光立方》( 1969年)、《三角》( 1970年)。 这些作品光的折射性能好,材料熔融,透光的特质给人以新的视觉效果。 1968年,比斯利成功开发了铸造压力透明雕塑。 这在当时,雕塑界被认为是媒体方法新的突破。 从那以后,比斯利名声大振。 同年,加州政府邀请比斯利参加纪念碑雕塑的投标。 最终他的铸造压力克力多边形雕刻在众多竞争者中获胜,在科技、艺术行业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被他的透明美学形式所吸引。 然后,引起了海底探险组织的关注和探讨,并寻求了比斯利的协助。 经过反复的研制,比斯利最终利用树脂建模技术,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全透明的深海观测仪,探索“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遗骸,成为迄今为止艺术家介入科技行业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20世纪80年代,比斯利重新使用不锈钢、铜、铝等金属材料,为美国各州制作了一系列大型公共雕塑。 其中包括焊接非常困难的立方体相互作用的多面体青铜雕刻。 比斯利将三维立体空间设计过程引入了雕刻建模行业。 他最先利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 比斯利改变了三维计算机固体建模系统的可视化。 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进行雕刻,比斯利都认为他的所有雕刻都是慢慢捏造出来的,在最终形态成立之前,雕塑家无法明确作品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了恰当的配置。 对此,比斯利反复思考雕塑中触觉、视觉与环境的关系,强调雕塑的触觉感可以通过视觉来实现。 因此,他比其他技术更热衷于计算机设计,因为他用3d打印创作出了雕塑作品。 从构思到造型,到各种参数的计算和执行,整个制作的全过程艺术家都不插手,似乎所有的流程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的。 年伦敦穿山甲画廊( pangolin gallery )为比斯利举办了计算机3d雕塑展,展现了数字时代立方体雕塑的简洁、美丽和时代感。 比斯利对晶体、分子结构或骨骼的组成结构特别感兴趣。 他根据最简单的立体结构,如立方体、立方柱或块状的组合,建立了与环境的关系。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和2008年的北京奥林匹克雕塑公园里有比斯利的作品,在那里与奥林匹克精神共荣、共存。 年,比斯利为上海世博会制作了巨大的不锈钢雕塑。
比斯利认为艺术家应该最大限度地自由扩展新的表现形式。 他的金属焊接雕刻和透明材料雕刻,两者的媒体语言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由简单的不锈钢单元组合而成的有力形态,以随机、不明的形式向外扩展,在空之间延伸。 比斯利为了将事物简化为纯粹的几何,隐藏自己的个性,使作品更加人格化、客观化,最大限度地展现不锈钢素材自身的魅力,用最纯粹的语言讲述了不锈钢素材,完全将发言权交给了材料。 作品的切割、焊接、铸造、锻打、打磨、研磨、锈蚀等技术,其本身可以充分展现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和材质美。 透明材料由于视觉上的透明性,隐藏了自身,也表现出了自身的特质。 该属性在空之间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重构了形象的内外关系,决定了作品内部结构在视觉上的直接可读性,重新描述了雕塑的空关系。 观众的视线可以在雕塑表面反射,获得形态图像,穿透表面,进入雕塑内部,得到越来越多的新闻。 比斯利选择利用树脂自身的自由感来制作东西,交织在各种形状和空之间。 他必须把它们包围空之间作为雕刻的一部分。
比斯利采用立方体似乎是作曲家使用个别音符组成音乐。 单独的立方体对他来说很无聊,不传达感情。 就好像单独的音符不能构成音乐一样。 但是,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各个立方体相互继承的节奏和节奏就会变得动人。
比斯利通过使用以前流传下来的媒体和方法,不断思考和探索,寻求雕塑艺术自身的突破和快速发展。 在现代语境下,随着雕塑新媒体的发现和迅速发展以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许可以发现比斯利开发的技术可以给他的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例如,透明树脂在阳光照射下,产生了透明的幻想效果,激光着色,超短高强度激光脉冲解决了金属,金属表面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色或色彩丰富的色调和质感。
比斯利在47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有三个重要的展览。 第一个是196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集合艺术”展,他第一次和大牌艺术家参展和交流。 他的作品“树屋”是用输水管的碎片连接而成的,其兴趣、意义令人思索。 第二届展在1963年的“巴黎双年展”上首次参加国际展并获得大奖。 最后,2005年奥克兰博物馆举办了比斯利40多年艺术生涯的作品回顾展,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雕塑媒体方法的创新和贡献。 除此之外,比斯利的雕塑还被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博物馆、巴黎现代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数十所世界闻名的艺术博物馆收藏。
标题:“当世界当代公共雕塑遇到技术”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