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10字,读完约25分钟
梁方仲( 1908-1970 )现代中国两支广东的梁姓学者,在“冥冥之中”一直引起我的关注 其中一位28岁,是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兼系主任梁宗岬,另一位是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梁方仲,而且他俩的私谊也很少见 因为根是广东,他们据祖先是广东人,都在广东工作了比时间长的时间。 特别是因为他曾是中山大学的著名教授。 另外,因为他们最后在广州结束了人生的历史。 在我看来,这位“大双梁”都是我国20世纪的大师级学者。 所以,得知中华书局在北京出版了梁承邺先生的《无悔是书生——父亲梁方仲实录》,我不仅马上买了收藏,而且很久没有放手。 承邺哥可以说是我的“算盘小” 我们小学毕业于同一个校园的附属小学,但我在这个校园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他已经小学毕业在外面读中学了,所以我对这位前辈,只有长时间闻其名,才有足够的交际记忆。 大约30年后的1981年秋天,我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留学了两年。 回国前,我应邀在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 那时,访问这所大学的承邺哥哥热情地参观了校园。 这介绍给了我从小一起玩的同胞学生。 (承邺哥是植物学家,康奈尔大学,世界上最有名的农学重镇。 时光流逝 我一边拜读承邺哥的大作一边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时间已经30多年了。 梁承邺:从“无悔是书生——父亲梁方仲实录”这句话来看,我个人有过和这个“大双梁”共处校园的经验,当时我是小学生中学生,但他们是我父亲的大师,害怕不合理的关系。 唯一的话,我和他们在中山大学工作过。 他们是我憧憬不了的前辈的榜样 这也是我的“冥冥之中”,一直想知道梁方仲和梁宗岱的道理。 但是,20世纪末,柯和内的人梁美灵得到了梁方仲先生当时的助手汤明橹和夫人黄锦瑶的厚爱。 这也是在那“冥冥之中”增加了一点分量 梁方仲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对明代财政制度有很多创见,国内外历史学界包括日本和美国历史学界在内,被称为研究明代活化制度的世界权威 承邺哥多年来一直在写这位父亲的《实录》。 优势首先依赖复印资料,许多已经成为历史的书面资料。 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专业书、报告书、朋代的日记和回忆复印件,利用了很多藏书文档,接下来是事实的回忆和师长采访。 评论不多,但发挥起来绝对少 因此,比较可靠地向我们展示了梁方仲先生的人生、风貌和学术成果。 人生与治学梁方仲的祖先是广东番禺,1908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官僚书香世家,3岁时在辛亥革命中全家随父亲南回广州 家庭训练、补习班和家庭教师的严格训练,为他奠定了国学的基础 少年时代,他不避免幼稚,和长辈唱诗 他的英语很好,11岁左右,完成了自署的《美国迈德兰原著番禺梁方仲翻译》习作《鲁兰小传》,都是1万6千字。 确实,他从小就有自己的意见,打算走自己的路 父亲取名嘉官,号称方仲,但他自己不使用“嘉官”,只凭“方仲”去世,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原来的“嘉官”是他的“正名”。 在家里读四书五经和古文,面对不允许进入洋学堂的坏规矩,他和弟弟嘉彬向祖父和父母表示坚决要回北京读新学堂。 幸好经过几次抗争,终于被承认了 1922年初夏,梁方仲就这样回北京,先读汇文小学三年级,明年春假后跳级到英国人做的提文中学入学,暑假后转学到美国人做的崇实中学。 1925年“五学分”运动爆发,为了抗议美国校长干涉学生反帝活动和殴打学生,他愤怒地退学转学到天津南开中学 1926年,他以高一学历进入清华大学 就这样,仅四年,他就在北京天津完成了小学中学阶段的新教育 20世纪30年代梁方仲及其家人清华他读报纸是在农学部 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后,由于学生人数不足,农学部被废除了,他转到了西方文学系,第三年改到了经济学系。 虽然转学了好几次,但他依然在四年内顺利毕业了本科 当时清华大学废除了只学习中国学术文化的“国学研究院”,开设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研究(生)院,受到梁方仲得先生哈佛博士陈岱孙教授和耶鲁博士陈锦涛教授的鼓励,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第一届研究生。 研究院主修财政学,选定了明代田赋史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 清华研究院毕业后,梁方仲在先去的清华同窗汤象龙的帮助下,去了社会公益型的科研机构北平社会调查所。 这个地方即将并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是陶孟和 抗日战争爆发3年半期间,梁方仲在以《一条鞭法》为代表的国内外完成了一系列非常有影响力的著述,同时与吴晗、汤象龙成立了“史学研究会”,罗尔纲、夏鼐等参加,“以友谊的角度交换各人的研究心得”。 罗尔纲曾经说过:“可以说大学里除了同学以外没有朋友 进入史学研究会后,遇到了这几个富有热情、有教养、讲友谊的朋友,我切磋琢磨知道了幸福……”1934年,梁方仲(左二)和谷雯光(左三)、罗尔纲(左四)、汤象龙(右一)、吴晗(右三)等 1937年初夏,梁方仲按计划与日本交流考察。 那时他的《一条鞭法》已经翻译成日语在日本出版,另外一点著述也被日本学者引用了。 这次访问进展顺利,收获很大,爆发了意想不到的“七七陆沟桥事件”,他毅然决定中止访问,与已经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弟弟嘉彬和在东京政法大学留学的未婚妻陈瑛材一起乘船回国。 梁方仲陈瑛材9月在广州结婚后,向去长沙迁往湘的社会科学研究所报告,研究所随后迁往桂林,最后踏入昆明 昆明时代是梁方仲相当高产的时期,特别是从1939年7月到1940年4月的几乎9个月里,他离开昆明,单身奔走于四川、陕西、甘肃、内蒙古,进行农村土地经济调查的同时,在延安逗留了近2个月,许多共产党和国家 回到调查,所长陶孟和组织学界的朋友与他座谈,参加者包括张奚若、金岳霖、梁思成、陈岱孙、伍启元、周炳琳、陈振汉、丁佶、谷春帆等。 1940年底,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等重量级学术机构迁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陆续取得抗战胜利 这是八年抗战时期这些学术机构的黄金时代,小李庄也被称为战时后方的四个文化中心之一,另外三个是重庆、四川省省会成都和云南省省会昆明,都比小李庄大得多 我在李庄待了差不多4年,梁方仲的生活比较稳定,也是研究飞跃进展的4年。 在此期间完成的许多论坛由美国太平洋学会的组织翻译成英语,在哈佛大学发行。 1943年,梁方仲获得了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的奖学金 而且获奖的共有10人,陈寅恪、汤用彤、闻一多、邵循环正、陈梦家等,都是我国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方面取得优异成果的学者 这种奖学金的采用不附带任何条件 1944年,中央研究院派遣社会科学所梁方仲和历史语言所丁声树、全汉到美国进行调查研究 当时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外国人都要接受中央训练团的训练,入团第一天首先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填写简历。 其中“已经入党的(指国民党) no”栏,在还没有入党的情况下,被要求写上“申请入党” 在所有学员中,只有包括他们三个在内的五个学员多次填补空白 之后,中央研究院总事务所按照院总干事叶企孙的指示,说明他们3人是只学问的“书呆子”,不意图党派和政治,由美方发出邀请等理由,同时向多个部门沟通,几个月后很难拿到护照。 1944年秋天,梁方仲赴美,他先去加利福尼亚州,访问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著名的学府和其他研究机构,访问博物馆、图书馆、工厂 期间,我访问了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位于芝加哥的芝加哥大学、位于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 迄今为止梁方仲的发表记录已经良好,后来有名的美国学者也曾经表示要来我国在中央研究院和他研究。 从1946年9月到1947年5月,梁方仲离开美国访问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其他学术机构 其间,他于1946年11月至12月在巴黎担任参加联合国科学教育文组织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技术助手的工作 从英国访问回来后,梁方仲代理过一次社会研究所的事务所,协助生病的陶孟和所长让哈佛大学博士陈振汉和张培刚兼任社会研究所的研究员。 1948年初,中央研究院开始计划撤出大陆,在随后的一年多里,搬迁和搬迁的竞争相当激烈 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的反迁台态度坚决,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朱家骅敦促梁方仲先把社会研究所搬到西南,梁以尊重自己的老师和上司为理由,还是应该留在南京。 1948年,梁方仲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办公室工作 1949年1月,梁方仲回到广州等待生病的父母 其间,受私立岭南大学陈序经校长和岭南大学教授清华出身的王力教授和冯秉铨教授的热情邀请,梁方仲在学术方面有远大的野心,加入了政治上与国民政府比较疏远的广州岭南大学,教授经济商学部,兼任系主任,同时兼任岭南大学 与岭南大学同期加入的有陈寅恪、姜立夫等学术界领袖和十位医学界精英 这时,在局里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关口,国民政府专门派遣人员把他动员到舞台上,他没有动 香港大学拿出比岭南大学高得多的报酬邀请他到该校教书,他委婉地道谢 关于北归中央研究院和之后的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他再三犹豫了,但最终还是留在了岭南 新社会从1949年加入岭南大学到1952年2月适应内地高等学校的“本科调整”,这是梁方仲在抗战爆发前5年继续出现的出版高潮 根据“本科调整”的裁剪重建,以中山大学的文科理科和岭南大学的文科理科为主,设立了新的中山大学,采用了广州康乐原岭南大学的旧居 根据“本科调整”的计划,新的中山大学不再设置经济学系,梁方仲先生被部署到历史系 那时中山大学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行业的人才济济,有“八大教授”一词。 也就是陈寅恪、岒仲勉、刘节、梁方仲、董家遵、何竹淇、曾纪经和杨荣国。 历史系在其他行业实力也很强,如陈序经、戴配餐、朱杰勤、陈锡祺、王德辉等 “本科调整”以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部和武汉大学经济学部的朋友极力邀请梁方仲先生来北工作,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历史两所)的朋友也被邀请回北,但最终还是留在了广州 1952年至1953年间,梁方仲(左二)和刘节(左一)、岑仲勉(左五)、王力(右五)、金应熙(右四)、许崇清(右三)、容庚(右二)、陈锡祺(右一 在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梁方仲认真听了2年4学期陈寅恪的课,弥补了当时在清华未修陈课的遗憾 虽然自己已经是有名的教授了,但是在听陈课的时候,他总是根据读书上课的习性,认真地做了笔记。 像哈佛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样,当场记住的稿子已经准备好了。 岭南大学图书馆目录部主任周连宽是图书馆学的专家,20世纪40年代担任过上海市图书馆馆长 周老师对古籍很了解,但没有出国的经验,所以学校本来对他重视就不够 梁方仲很清楚周连宽的价值,知道体力视力极差的陈寅恪经常需要有力的人手搜索史料,得到双方同意,得到学校的支持,玉成从1954年开始,周连宽在图书馆工作了半天,半天就完成了陈寅恪的 大约在1956年,是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校园气氛最缓和的时间 其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党的事业重点转移到建设上,周总理发表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谈话,有关部门提出了“进军科学”的口号。 这一年,中山大学为少数顶尖教授配备了学术助手,应梁方仲先生的要求,聘请1950年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岭南大学的汤明橹先生为助手 汤明檄外语比较好,懂英语法语,非常喜欢文史,会写诗词。 另外,部署了两名辅导员协助梁方仲抄写和计算 着眼于梯子的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梁方仲安排了中大历史系毕业留学学校进修的李龙潜和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时在科学院广州分院大进修的张维熊,加入了自己的员工队伍 汤明橹和两个辅助者的直接任务是帮助他编纂《中国历代户籍、田地、田赋统计》,两个研修者跟着他学习《明史食品志》的注释。 除了按部就班分工的员工外,梁方仲还在研究从1956年10月到1957年秋末,整整一年,每周五邀请5人回家学习的心得。 年轻人多亏了这种手球队的工作 基于这种讨论班形式的切磋琢磨,梁方仲对汤明橹、李龙潜、张维熊学术水平高、争鸣色彩鲜明的论文《邓拓同志〈万历到干隆〉的文章的讨论和补充——具体指导实地调查材料的解决和运用做法》1958年第一期。 在教育方面,几年后,汤明橹作为梁方仲的继承人独立开设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课程 其间,外语类谢文通教授杜诗英翻译委托他审查,汉语类容庚教授的《简化字意见书》委托他编纂 他是这样视野开阔,热心交流的读书人 1950年8月,梁方仲和岭南大学小组一起去北京考察了课程改革 1956年7月他去北京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综合大学语言文学和历史两个专业的18种教材的教学大纲审定。 每次访问北京,他都去看望陶孟和、陈岱孙、叶企孙等老师和前辈。 1956年这次,他发现陶孟和看起来依然积极工作,谈话间社会学被取消,对一点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方式,已经表达了感情,与以前的乐观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几年前在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是非常重要和有活力的叶企业孙,注意到情况在恶化。 梁方仲先生的生活态度很积极 在“反右”斗争期间,他总是看文体表演 除了学校周末的广场电影,他还和家人在越秀山体育场看中苏足球友谊赛,在广州体育馆看沈阳和上海的篮球比赛,在学校礼堂参观了全国冠军杨官璘的象棋表演。 “反右”以后,梁方仲也以“读书、研究、上课、交友”的一贯做法行动,三天两次和学术界的朋友一起吃饭 当时的政治运动越过浪潮,在“整风”和“反右”中可以比较“逍遥”的梁方仲,在1958年春天开始的“红专大辩论”中,终于被冷酷地批判为“白专”的典型,个人超过000张,批判他的“错误思想” “红专大辩论”初期还没那么严重的时候,《中山大学周报》的头版文案就说梁方仲有“三恐”“三重”的“错误”。 那就是害怕开会,害怕听报告,害怕参加政治运动,重视政治,重视业务比政治的“质量”更重视友谊。 这是适当的摘要,但遗憾的是它本身不能忍受形势 梁方仲一家于1959年在中山大学东北区七号寓所前拍照。 坐在前面的人是梁母的黎淑婉,从后到右是梁夫人陈瑛材、梁方仲、女梁承烈、子梁承邺。 为了克服“大跃进”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中央在1960年冬天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为此,1961年9月的庐山中央实务会议构想了半年的“高等教育60条” 从这个时候开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雨即将到来,是内地很多高等学校比较稳定的时期 这也是最后梁方仲在课程和著述方面可以冲刺的几年,他致力于对学生培养精英。 梁方仲爱学生,出名了 20世纪5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不久,他在内地综合性大学率先培养了4名明清经济史研究生 他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认真组织小型学术讨论会,把学生带入自己的研究,携手指导学生系统阅读历史文献,同时为他们开了“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课,每周一次 1965年8月至12月,梁方仲最后离开广东北上,带着研究生先后访问北京、天津、上海、宁波和武汉学习。 其中在北京呆了两个半月,给了学生拜访前辈的机会。 在迄今为止的困难时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政府每月给梁方仲6张餐券,他带着听课生和研修生一起去吃。 1966年初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早就把“白专”典型的梁方仲提升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另一个“罪名”是他发动“文革”时祭旗的第一个攻击对象吴晗的好朋友关系 很快,他被编入“文革”“侧击”的“牛鬼蛇神”团队,不得不不断写各种各样的探讨,除了3天2次被剥夺批判斗争和戴高帽游街以外,是无休止的监督劳动 他本来患有肺病,不久就被失眠折磨,连日抽血 拖到1969年10月,梁方仲被查出肝硬化,直到12月被诊断为肝癌 从确诊到1970年5月18日凌晨去世,梁方仲不仅在市内的医院住了一天,也进不了学校的保健室,蹲在住所的地下室里。 其间,家人拼命照顾,学生和师友也尽量合作,这一切在那种“不断革命”的“全面独裁”下,力量非常苍白 轶事承邺哥承认父亲的研究生把“读书、研究、授课、交友”概括为梁方仲先生的“一贯做法”。 由于这种“一贯的作风”,梁方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界逸闻 前文提到的1946年底梁方仲先生被邀请去巴黎参加联合国科学教育文组织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技术助手工作。 具体故事是,中国代表团到达巴黎后,代理团长赵元任发现技术负责人不足以参加大会财政预算小组的讨论,随后与另一位代表竺可框架一起,推荐时在伦敦梁方仲获得批准。 在代表团内部的讨论中,梁方仲对某代表关于财政方面的意见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被该代表斥责为“自作自受”“不服从命令”。 担任代表团技术助手的钱三强非常同情他,个人警告他代表团中的他们热衷政治,与政府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学术上的平等对话转移到上下的关系上。 根据这个经验,他更高兴自己从小就立志脱离官场的方向。 不仅如此,他资金援助强度高,中央研究院领导也拒绝有意借用政府项目,婉言拒绝海外委托项目的工作,做了自己认为重要而自信的事件 但是,对于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他很难继续努力 1948年,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从法国回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有意让钱三强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同时承诺了足够的研究经费,但钱三强不动,先以回北平看望母亲为由离开南京,清华大学理学部周 钱三强夫妇在南京逗留期间,因为在同一个城市,所以住得相当远,但钱三强访问了梁方仲两三次,梁方仲去看了他三四次。 看看不同行业学者之间的相知是一致的 其实,交友广,朋友多,是梁方仲先生人生的颜色 清华时代,他与老师陈岱孙、陈锦涛、叶企孙等接触较多,与“清华诗人”曹艳华、后来电影界有名的张骏祥、剧奇才曹禺、政治上活跃的唐明照、冯仲云、国学研究院王力、刘节、陈守实、徐中舒、萧非等外系同学 私交最好切磋一下。 几张影麟和吴晗,与后者的友谊更持续了30年。 “七七事件”后,抗战军兴、梁方仲和陈瑛材从日本回广州匆匆结婚,从北平取香港进入越南进入昆明的吴晗,回广州,为他们结婚。 梁方仲将才高貌美但体弱的袁震介绍给吴晗,是吴袁于1939年结束连理的“第一功臣” 例如,西北调查期间,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梁方仲在延安和西安会见过共产党方面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林伯渠、宋时轮、凯星海、丁玲、周扬、王培祥、曹菊如、南汉宸等,多数曾进行过深谈。 比如,听到叶剑英讲述革命的见解,“眼泪不由得就在眼前” 他还听过毛泽东的两次演讲 边远地区的生活团结紧张,抗战情绪高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作为学者,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大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怎么组织成一个班上课? 抗大为什么不怎么开文化课? 延安为什么看不到白区的报纸和出版物? 为什么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负责人制作报告科学的复印件那么少? 西北调查期间,国民政府方面先后会见了翁文滩、邓宝珊、阎锡山等地 回到重庆后,他会见了经济部长翁文灏、推广部长王世杰、财政部次长顾翁群和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 在西北的考察中,国共两党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给梁方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有助于他有自己独立的学理思考 比如离开延安来到绥德,国民政府专家何绍南坦率地说他的《土地公债草案》,目的是与共产党争夺大众,邀请共产党派人参加讨论,因为必须在形式上掩饰 梁方仲不同意何绍南的方案,认为把地价定高,给地主便宜,农民每年必须摊的地价太高,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对此何绍南以保证国库收入和维护地主利益为理由进行了反驳,没有人能说服 回到重庆,他在翁文滩面前多次有自己的意见 哈佛大学时代,梁方仲与赵元任、胡适、杨联升、吴保安、林同济、严仁赞、张培刚、周一良、孙炳棠、全汉升、丁声树、陈梦家、张其昀、俞国华、冯秉铨、孟昭英等来往较多,其中冯昭英两人的专业方向是无线的 他们在切磋学问,展开天空,说话,远足,唱诗词,其中有很多人成就了一生的好朋友 梁承邺完成的这部传记,对父亲和他们之间的交往,记录详细,特别是以自己的经验,展示了父辈学者的深厚友谊,如何跨越世代惠及子孙。 梁承邺的书中说,梁方仲是岭南大学后中山大学这个康乐校园中最密切的师友,有岑仲勉、商衍商承祚父子、陈寅恪、凛玉清、陈序经、容庚、刘节、谢文通、梁宗岱。 梁宗岬出生于广东新会,1903年出生于广西百色。 1923年,他被广州培正中学送到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法国 留法回来了,他28岁担任北京大学法语教授,兼任法语系部长 他法语水平高,新诗造诣深厚,多才多艺,自负强大,以能与浪漫罗兰等法国现代一流作家和文人和平起平起座保持密切的关系而自豪。 笑纳朋们在谈论他是歌德的《浮士德》(上册)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最好翻译。 他身体结实,力气大,走路风大火大,整天在冷水浴里穿短裤,让很多学生够不到 梁家祖上素从制药施医以前就流传下来,梁宗岱也经常做制药侠义医 抗战后期,为人浪漫多余的梁宗岬在复旦大学演过智拒蒋委员长坚持把他拉入智囊团的精彩生活剧 至少在康乐校园里,梁宗岱的传说多,轶事的艳丽,真的无出其右。 承邺哥在1961年从武汉大学暑假回广州,8月中山大学的教职员和家人参加了去湛江的休养团 在去湛江的船上,他打算问梁宗岬先生东问西。 复旦大学说1952年本科调整前的声望没有今天大的时候,梁宗岬说这句话不错,但很快他在抗战中去复旦后,校长接受了很多建议,所以延期了特别好的教授,认为复旦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梁方仲旁听这里,说他“吹牛”。 他生气地反击说:“脸色突然变了。” “多亏你亲口告诉我,我30年代初在北大当了教授,很遗憾你在清华。 如果是北大的话,你可能还是我的学生。 ”。 吵架,事后烟消云散,友谊依旧 有一次梁宗岱自己摆弄勺子做了一大桌丰盛的好吃料理,邀请朋友过得很开心 然后承邺哥哥对梁宗岱说。 父亲没想到梁宗岱有这样的手。 我甚至会烤猪。 梁宗岱听了很高兴。 如果潘溪酒馆的厨师能做我一半的菜,我想我就吹了。 梁方仲去世后,承邺哥作为后辈拜访梁宗岱时,梁宗岱对他说。 “如果我当初(指1970年)没有被粤北干学校开除,我可能会让你父亲吃我特制的家药,你父亲帮助我。 我自己的白血病用这种药治愈了……”有着短暂的爱情。 除了康乐校园以外,梁方仲先生最密切的学术界朋友将是吴晗 他们从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就是好朋友,从此私交一直很好,但他们的这个好朋友,包括好朋友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吴晗贵成为北京市副市长时,梁方仲看到吴晗,经常劝他放弃官职,回归学问,可惜吴晗并非如此,相反梁方仲批评他是书呆子,说:“政府工作已经为人民服务,不再是角色。 20世纪60年代初,梁方仲特意邀请着穗讲学的张宗燧来广州有名的西餐厅太平馆吃“葡萄牙国鸡” 这个故事也值得专业地说 张宗燧是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张东荪教授的儿子,是我国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 张宗燧于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前往丹麦研究玻尔和量子场论,1939年赴瑞士在泡利指导下工作,获得博采众家之长。 回国后,就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5年,张宗燧应邀去剑桥大学就业,1947年与狄拉克一起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研究 第二年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数学研究所 张宗燧学问很好,特别是统计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很长,早就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系委员(也就是后来说的院士),1957年被选为“右派分子”。 摘下帽子后,中山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邀请他参加短期讲学 梁方仲和张宗燧是清华本科时的同学,因为学科距离太远,没有同乡那样的关系,所以本来只是互相了解,没有密切的交往。 梁方仲知道他在广州没有朋友,找不到知音,所以登门邀请他,邀请他去太平馆吃饭,点的是太平馆的镇馆菜葡萄牙鸡。 梁方仲的热情和善意,感化了张宗燧,后来他的话才多了起来。 此外,他表示有信心继续写高水平的论文。 1970年春节和子梁承邺,孙梁松新照片,这是梁方仲的最后一张照片 因此,笔者不能感叹,如果一所大学有七八名梁方仲这样的教授,这所大学即使不繁荣也很难。 遗憾的是,形势比人强,但不久,张宗燧先生和梁方仲先生相继以托福史上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早早离开了人世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王则柯评《无悔是书生》︱岭南才子梁方仲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