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5字,读完约4分钟

得到本文作者陈钦的授权在澎湃客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1中国的未婚率及其变化趋势图所示的是按年龄区分的未婚人口的比例,蓝线表示男性,红线表示女性。 女性未婚率在40岁后下降到非常小的水平 每个年龄段男性的未婚率都高于女性 例如30岁时,女性的10.3%还未婚,男性的未婚率达到20.4%,几乎是女性的两倍。 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的绝对差增大到28岁,也知道了28岁以后有收敛的倾向。 第二张图是年各年龄段的未婚人口在此后5年内结婚的概率 红线在26岁达到高峰,26岁未婚女性被证明-年结婚概率( 46% )高于其他年龄 女性的结婚概率在28岁之前比男性高,但之后急速下降,继续低于男性 例如,一年35岁的未婚女性在年前结婚的概率只有5%,但同龄的男性还有10%。 总体来看,“剩女”所占比例不高,明显低于“剩男”所占比例 但是,“剩女”现象最集中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教育集团吗? 2未婚率的地区间比较:北京、上海、甘肃根据每年1%的人口抽样数据,上图显示了北京和上海按年龄区分的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的数量比 在大多数情况下,该比大于1 换句话说,在大部分年龄,这两个一线城市的未婚男性人数比未婚女性高 以上海为例,从25岁到40岁,未婚男性的数量平均比同龄未婚女性多50%左右。 40岁以后,未婚男性的数量是同龄未婚女性的2~4倍 事实上,中国一线城市的未婚人口性别比相对均衡 另一方面,这是因为一线城市的出生性别比本身更均衡 另一方面,从其他地区来到一线城市的女性移民比男性移民更有可能留在当地定居结婚 未婚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在中国很多地区极为严重 在甘肃,30岁未婚男性和30岁未婚女性的数量约为3比1,在农村达到5比1 35岁以后,这个比率又上升到两位数 例如40岁时,33名未婚男性对应了1名同龄未婚女性。 3高知容易出现“剩女”吗? 那么,“剩女”发生在教育水平最高的群体中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北京市各教育水平下的未婚男女比例 即使是学历最高的研究生群体,未婚男性的数量也比未婚女性多11.2% 低教育群体中未婚人口性别比失衡更严重 例如,小学文化未婚男性约是小学文化未婚女性的4.5倍 总结起来,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高教育集团,数据都显示“剩男”比“剩女”多 我们根据全国的样本来看看研究生学历组在各个年龄的未婚人口数量 首先,从25岁到40岁的大部分年龄未婚男性的数量比未婚女性多 换句话说,在学历最高的群体中,“剩女”现象没有“剩男”那么严重 那么,与学历低的女性相比,学历高的女性未婚率明显高吗? 看上图,平均来说,学历越高的女性结婚越晚 但是,40岁以后,高中、大专、本科学历的女性未婚率都收敛在1%以下,只有研究生学历的女性还在1%到3%之间 换句话说,高学历女性的未婚概率确实相对较高,但只有1-2个百分点,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高学历女性相对较低的结婚率可能是暂时的现象 在美国,本科以上学历的女性结婚比例在1940年至1950年间暂时较低,但之后恢复并稳定。 相反,其他学历群体的结婚比例自1960年以来持续下降 过去20年间,本科以上学历的女性结婚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结语 ; 媒体和网络上关于“剩女”有很多热烈的讨论、冷笑和讽刺,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严重到成为话题 另一方面,“剩女”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少 在研究生中,不到3%的女性在40岁以后依然未婚。 另一方面,性别不平衡因地区和群体而广泛存在 在一线城市和高学历群体中,高龄未婚女性的数量也没有高龄未婚男性多 但是,为什么没有人为了“帮助”他们而讨论“剩男”的话题呢?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低学历群体,未婚的性别人口失衡严重到可怕,但媒体和网络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 所以,称高龄未婚女性为“剩女”是不确定的 从婚姻市场的供给诉求来看,她们不能说留下了太多 大多数情况下,未婚只是生活习惯的选择,或者是现在不适合理想对象的暂时状态 与其详细分析“女人优秀就找不到对象”的假命题,不如探讨提高结婚市场匹配效率的方法

标题:热门:为什么你觉得身边的大龄剩女如此多,剩男却寥寥无几?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