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32字,读完约18分钟
良渚文化近年出镜率相当高 从现在开始5300~4300年的考古学文化,曾经在今天的苏南、上海、浙江北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不断更新了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 在5月15、16日选出的“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竟然有两个关于良渚文化的发现上榜,分别是江苏蒋庄遗址和浙江良渚古城周边的大型水利工程 在新石器时代同样的考古学文化中,两个发掘成果被选为“十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到目前为止的5月13日晚,“渚水去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校园良渚文化主题”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江苏蒋庄遗址、浙江良渚古城周边大型水利工程及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挖掘者对遗址挖掘情况和意义作了精彩的报告。 这三项发现都进入了“十大”25项初选排行榜,与良渚文化有关 听完报告后,“江浙沪包邮区”的考古工作者是这次集中的亮剑,都是干货,可惜两天后的“十大”必然是失意者。 出乎意料的是,强调时代和地区平衡的“十大”最终选择了其中两个。 良渚文化近年的新发显示了对学者的地位。 从“文明曙光”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自1936年施昕进一步发掘浙江馀杭良渚遗迹以来,今年是良渚文化发现80周年 20年前,人们对良渚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还很犹豫。 例如,石兴邦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总结时,概括为曙光论、文明形成论、未定说。 当时,除张忠培、严文明等学者外,很少有人强调良渚文化超越了“文明”的门槛 当时良渚文化的流行表现是“东方文明之光”或“文明曙光”,虽然并不否定其成果,但只不过是肯定了这是曙光的一缕 良渚文化80年的发现史是不断更新认知的历史 20多年后,画风突变,大家对良渚文化的尊敬似乎不再增加 年,良渚国家考古遗迹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个12个国家考古遗迹公园 近年来,良渚遗迹加快推进“申遗迹”,国家文物局就这样定位良渚遗迹:“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由于现代以来疑古思潮的冲击和海外学者的质疑,曾经是常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似乎底气不足,但21世纪以来阶段性推进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考古学起到了追溯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快速发展的作用 实施中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良渚古城及其后的陶寺古城为初期国家的实证,它们的“巨大都邑、大型宫殿的基础所在地、大型墓葬的发现,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点文化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地区,已经作为初期国家出现,文明的古 长期关注良渚文化研究的学者对此有更明确的表现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在《良渚文化描写符号》一书的出版座谈会上强调:“从现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如果说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话,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遗迹可以提取出来。” 良渚文化多年来发现了许多历史上的描写符号,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当时已经存在文案,也是商周文案的前身。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朱乃诚研究员在不同的场合指出:“良渚古国是目前能证明中华文明史有5千年的最重要证据。” “现在考古发现的说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良渚文化中的发现最充分”。 此外,良渚古城周边大型水利工程挖掘领导人王宁远强调:“良渚古城是中国国内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近年来,介绍良渚文化的书被冠以“文明的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的书名 到底是什么使良渚文化成为学者们的垂青? 什么使良渚文化飞跃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文化陶器上描绘的符号良渚文化石钹上描绘的符号发现之路遵循考古学的惯例,良渚文化最早因在馀杭良渚开展考古事业而得名 馀杭现在是杭州市区,良渚是馀杭下的城市 碰巧,良渚是良渚文化的发现地,在80年的挖掘中,被证实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区的核心 事实上,在施昕首次开展钻井事业之前,江浙地区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对当地历史上文化的偿还请求 可以说他们更早发现良渚文化,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弟子,卫聚贤于1930年发掘南京栖霞山张家库六朝墓葬,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之后,卫集贤、慎微之、何天行、陈志良、金祖等人在江浙一带一点一点地采集、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中,含有良渚文化的器物。 在此基础上,卫集贤和慎微之分别发表了《中国文化起源于东南西北发达的探讨》、《湖州钱山漾石器的发现和中国文化的起源》,均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东南江浙一带,而不是中原地区。 这个论调姑且称之为“东南中心说”,长期不被重视,但在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之前,毕竟提供了多元论的可能性 这个说法对“中原中心说”根深蒂固的学术界来说,和痴人说梦一样,有人认为这些出土的石器是周代末年的产物。 “江南一带的新石器时代不一定有人居住”(胡行之《浙江果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吗? )。 这个争论的文案大多收录在1937年出版的《吴越文化论丛》一书中 这本书是吴越史地研究会的产物,吴越史地研究会于1936年8月由卫集贤、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立 卫集贤等人于1936年5月初步发掘了现在杭州市区的古摇遗迹。 这是第一次关于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出版了《杭州古摇新石器时代遗迹的试掘报告》。 这是长江下游第一份史前钻井报告 参与这次挖掘的青年施昕联想到家乡良渚也有同样的器物发现,回到家乡进行了调查。 之后,代表西湖博物馆从1936年12月到1937年8月在良渚进行了3次小规模挖掘,写了著名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迹的初步报告》。 施昕的进一步发掘被认为是良渚文化发现的开始,也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在长江下游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何天行于1935年在良渚一带进行了调查,他的《杭县良渚町的石器和陶器》作为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的第一种于1937年出版 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80周年的今天,我们强调了施昕更开拓的贡献,吴越史地研究会和卫集贤、何天行等筚路蓝缕的工作也不容忽视 良渚遗迹的首次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迹的初步报告》自1936年良渚遗迹首次发掘后,由于抗战等原因,良渚文化的研究恢复到了50年代,之后新的发现仍在继续 1959年夏鼐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77年环太湖流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初步确立,同年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的发掘使良渚文化玉器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自古流传下来的中国礼仪竟然在东南角被发现,而且时代早于夏代,令人惊叹 80年代以来,良渚文化考古发掘持续突破,特别是1986年良渚反山“王陵”挖掘、1987年馀杭安溪瑶山“祭坛”挖掘、1992年以来良渚莫角山“土建金字塔”挖掘、2006年以来良渚古城和周边水利工程的一系列 “良渚王国”从宫城到王城到外围的水利工程轮廓已经调用:中心宫城面积30万平方米,王城面积300万平方米,外围内面积800万平方米,水利系统的计划和影响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 这样的结构,已经毫不逊色,古埃及等古代文明可以说有前所未有的东西 环太湖流域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良渚古城是核心区的核心 但是,良渚文化的影响显然不限于此,良渚文化象征性的玉琮等器物在广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现,“大半中国受到良渚文化的辐射”。 在夏商周三代文化中,也经常能找到它的痕迹 从宫城到王城从外围到外围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窥视 良渚文化在1936年就已经为人所知,但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直到70年后才认识到这片土地睡在这么大的王城里 良渚古城的消息刚公布时,我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第一时间去遗迹参观了。 “城”和“城市”有区别,笔者根据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儿童提出的“柴尔德十项”,认为良渚古城已经可以说是“城市”(参见“从良渚古城墙的发现看中国早期城市的形成”,“南京博物院集” 现在很多学者直接认定良渚古城为王城。 良渚古城发现之初,陈桥站、林华东、罗以民等对古代城市的年代提出了疑问。 他们认为良渚文化时代不太可能存在这样的城市,也有学者与臭名昭著的“华南虎事件”相提并论 最近众所周知的良渚古城周边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早一千年,但过去也有学者误认为是唐宋时代的遗留 在良渚古城被发现两年后的2009年,新发现的曹操墓也引起了很多疑问 良渚古城和曹操墓的性质在考古学界没有问题。 清华简、上博简等出土文献在古拷贝学行业没有争议,质疑的声音都来自本专业学术共同体之外 公众和学术界之间,考古学界和其他学术行业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良渚”和“龙山”之间的考古学界普遍承认“龙山时代”的概念 狭义的龙山文化是指山东龙山文化,因1928年在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现最早而得名 这个“黑陶文化”与仰韶文化这个“彩陶文化”不同,当时人们将其比作胡斯年的“夷夏物说”。 后来梁思永发现了有名的“三层叠”,龙山文化的时代不是仰韶文化之后,而是确定了下来 梁思永还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个区,杭州湾区是指良渚文化。 随着研究的进展,学术界认识到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湖北等地区有着接近同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和迅速的发展过程,逐渐承认了“龙山时代”的概念 “龙山时代”的开始和结束年限,从前被认为是4600~4000年 良渚文化与“龙山时代”的关系,很像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曾经处于“关公战秦琼”的困境 施昕在发掘更良渚文化时,他已经指出良渚文化“与山东城子崖同为文化体系的产物”。 1937年,董作宾和梁思永参观了良渚一带 梁思永两年后发表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历史前期之一》的复印件中,良渚文化被视为龙山文化的地域类型。 这种认知实际上受到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旧史观的影响 建国后,一度中断的考古事业恢复,良渚文化不断有新的发现 1957年10月,夏鼐按照《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画像》的写作顺序,指出良渚等出土的器物与龙山文化相近,但有其他优势。 在1959年12月26日长江流域计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夏鼐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但是他还坚持梁思永的观点,认为“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是受龙山文化影响的晚期文化”。 在1972年发表的《我国古代蚕、桑、丝、丝绸的历史》一文中,夏鼐甚至认为浙江的史前文化落后于中原,良渚文化具有新石器时代的面貌,但时代不相当于商周 美国科学家利比发明的碳14年代测定法至今仍是推测考古学界年代的重要手段,这一成果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考古学界早期引进这种测定年手段,于1965年设立了第一个碳14实验室,从1972年开始公布了试验数据 一系列数据表明,江浙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代相当早,不比北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落后 过去把历史上的江浙视为化外荒蛮地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夏鼐于1977年发表的《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指出,“这些数据都是可信的,同时引用两个数据在此基础上,如果接近下限,良渚文化的持续时间也就一千年左右,也就是公元前333年左右。 从那以后,良渚文化的下限一直以来就有很大的争论(从现在开始有4500年、4300年、4000年等说法),但其上限大致从现在开始是5300年,后半部分是“龙山时代”的共识 但是,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和早期快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子项目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年代框架 例如,根据新的认知,良渚文化结束不是距今4300多年以后,良渚文化还没有进入“龙山时代”。 另一方面,“龙山时代”大致从现在开始是4300~3800年,“龙山时代”的年代上限降低了300年,良渚文化在“龙山时代”以前! 过去把良渚文化看作龙山时代的一条,或认为后半部分属于“龙山时代”的认识已成为过去式 年代框的调整,会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良渚文化和“龙山时代”被认为是交叉的,但两者的共同点经常被认为是相互交流的结果,黄河流域文化会影响良渚文化的结果 现在的新年代框架确实提高了良渚文化的地位。 因为“龙山时代”有很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要素与良渚文化有关。 特别是礼制、神人兽面纹、玉礼器、陶礼器等精神层面的要素,从“龙山时代”融入了夏商周三代。 笔者在《越文化快速发展论》(叶岗、王海雷与合着、中华书局年版)一书中提出了“良渚时代”的概念,证明了良渚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从良渚文化与“龙山时代”的关系来看,随着研究的进展,良渚文化一步步从边缘向舞台中央,向我们抛出了另一个谜团 反山“王陵”出土顶配玉琏玉琏上的神徽:良渚文化先人之神? “良渚人”是谁? 在很多人看来,良渚文化好像诞生在横空出世,突然人类蒸发了 你从哪里来的? 你又去哪儿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太湖流域“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迅速发展谱系得到公认 崧泽文化是良渚文化的直接前身 据2008年发掘的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迹显示,早在崧泽文化时期,环太湖流域就已经有很多高度的社会,有混合现象,层次分化明显 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安徽巢湖滨凌家滩文化,距今5800年左右东南地区首先出现了文明曙光,标志着他们直接为良渚文化崛起奠定了基础。 马家滨文化与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大体相同,只有一个在钱塘江北,一个在钱塘江南 到了21世纪,在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之前,浙江北部已经存在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 登山文化距今约1万年前,登山文化的先人已经种植水稻,同时有比较完整的村落。 登山文化的先进性,让很多学者怀疑当初测量年数据的可靠性——这也是在发现河姆渡文化时发生的 从登山文化到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到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东南地区长期走在时代的前列,可以说良渚文化的文明之高并没有凭空出现。 关于“良渚文化去了哪里”,一直是“未解之谜” 有人说良渚文化在洪水中消失了,有人说因为太腐败而崩溃了,有人说向北方移民了,意见有分歧 以前良渚文化的继承人被认为是马桥文化,但两者之间有几百年的差距,联系不好。 所以,给人留下了良渚文化凭空消失的印象。 21世纪以来,考古学界确认了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它们正好把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结合起来,但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已经有很多北方因素,环太湖流域的文化开始衰退,边缘化。 从此,环太湖流域“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大致确立 马桥文化被认为是后来越国文化的前身 从现在有限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来看,良渚文化先人与后来的越人具有几乎相同的血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良渚文化先人是古越人的直接祖先),y染色体dna单倍型都是OL。 具有该基因优势的人们广泛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关系到古代百越、东夷两个大民族 他们在苏秉琦说的“面向大海”板块,这个板块在“龙山时代”之前出现得更早。 在“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真的开始成为文化的中心地带,“面向海洋”的板块的很多文化因素也聚集在这个熔炉里 江苏蒋庄遗址发现的良渚文化墓地“良渚人”到底是谁? 过去有三苗、越人、夏人、防风氏、蚩尤等诸说 用考古学文化比附古史传说,可以说是现在的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禁区 学者对此很谨慎,一步也迈不出雷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古学文化和古史传说的对证完全不可行,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初就用来验证古史的。 考古学文化和民族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考古学文化的接触和冲突确实反映了前人活动的线索 最近,获得第一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鼎奖的汉建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此 他特别关注考古学中反映的战争和部落移动现象,结合古史传说,可以说是可行的路径 近年发掘的陕北石峯古城认为历史学家沈长云是黄帝的居邑,所以笔者对此表示怀疑。 这是因为有《光明日报》的复印件争论 为了强调我的观点,加上了“不要轻易把考古与传说联系起来”的标题。 其实我并不完全反对把考古和传说联系起来 笔者在本科期间写了一本小书,题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虞朝、良渚文化考论》(安徽大学出版社年版),认为良渚文化与虞舜有关(与历史学家王斜光有相同的看法)。 很多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实际上先秦文献中虞、夏、商、星期四的一代人都提到过。 虞代不仅限于虞舜,根据《韩非子显学》,虞代持续了一千多年,笔者根据各方面的线索推测良渚文化是虞朝的考古学文化。 陈残勇、吕琪昌等强调良渚文化是夏文化的源泉,笔者的小书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 从远处看,也能呼应20世纪30年代的卫集贤、谦逊等“东南中心说” 现在回顾一下,这本小书从倾向到论证方法我都反对,说“后悔也不多”也不为过。 之后,我偶然看到了关于《历史人类学学刊》拙着的书评,书评认为“推理过程不足,但论点确实值得我们观察”,这也可以代表我现在的看法。 良渚文化确实相当于历史上虞代的地位,但要证明两者有直接的联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中原中心说”还是“东南中心说”,偏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片面强调中原的地位,片面强调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地位,都免不了有一叶障 中国文明的起源进程需要在交流和交流中认识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结构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动态展望 从酝酿到产生中国文明的阶段,当地人民已经开始密切接触和融合,可见中国文化曾经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从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的文明曙光,到“良渚时代”的文明实证,再到“龙山时代”的陶寺古城、石峯古城等城的林立,二奥、殷墟、周原,中国文明的产生和早期的迅速发展,都有明确的、可靠的线索。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