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8字,读完约3分钟
他出生在一个严格“抑商”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少数人。他很有钱,多次捐钱给清廷。但最终,他很难洗清“勾结外商走私鸦片”的骂名。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他的名字像一张小纸片一样飞进了尘土。
慷慨的“关昊”
1686年春节后,广东省省长李时珍在广州发布公告,宣布凡是“小康”的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白银,就可以作为“官商”接管对外贸易。1783年,吴炳建的父亲,安海人,在另一个商人头目潘的家里做会计,创建了袁顺兴,后来改名为怡和。
1801年,32岁的吴炳建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怡和,也继承了“关昊”的企业名称,走上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前台。然而,商人的身份只是一个发财的机会。要成为一代富豪,吴炳建还有很多事要做。
1805年,外国公司根据合同向广州运送了一批棉花。到了香港后,他们发现是旧货,但贸易商不肯碰,但吴炳建买了这批棉花。有人猜测他在外商面前“胆小无能”,但吴炳建通过这样的手段与许多外商建立了信任的个人友谊,在没有合同依据的贸易往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吴炳建不苟言笑。在一些日记和笔记中,熟悉他的外国商人说,他“一生只讲过一个笑话”,但“在诚实和博爱方面享有无可指责的声誉”,被视为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当时,与广州贸易的重要客户之一是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公司大班每年结束广州贸易去澳门暂住时,总是把资金交给吴炳建运营。有时,公司出现现金流问题,向吴家借钱。
吴炳建很有心计。他从存放在英国商业银行的一百多万元本票中计算出的利息与英国商业银行支付的金额完全相同,所以外商把精明大度的吴炳建视为最可靠的贸易对手。
吴冰鉴有了足够的财力之后,就很注重对其他经销商的控制和拉拢。1811年,吴炳建担任英国公司的销售代理,他将利润按比例分配给所有的商人。后来,老经销商刘德章因为得罪英国公司,失去了贸易份额,吴炳建出面调解,恢复了他的份额。还有一次去商,因为管理不善破产了。按照朝廷的规定,他被流放到伊犁,吴炳建在流放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从1811年到1819年,吴炳建借给破产的商人200多万银元,使得大多数弱小的商人不得不依靠他。直到十三线衰落,他担任了商贾的首领。他曾亲自撕毁一个美国商人欠他的7.2万银子的欠条,还送给他的美国养子约翰·福布斯50万银元帮助他成立奇昌洋行,在外国商人中广为流传。他在美国、欧洲、印度和新加坡都有投资。在西方人眼里,吴冰鉴是“诚实、善良、细心、大方”的。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清末首富伍秉鉴:家产2600万两白银 在夹缝中强大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