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9字,读完约3分钟
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欺诈,越来越多的网民被迫选择用脚投票。调查显示,86.9%的人表示,如果无法从网站上获得进一步的确认信息,他们将选择退出交易。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第28次统计报告》,2011年上半年,8%的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上遭遇消费者欺诈,该群体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880万。
据空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谭华林说,根本原因是很难确定网站身份的真实性。谭认为,目前网上交易的特点是“不见面、距离远、金额小”,除了一些大型网上购物中心。普通网民很难一眼就判断网站的身份、实力和声誉。由于缺乏中立的第三方的可信验证或评估,消费者有时只能依靠“运气”,如果他们粗心大意,就会被欺骗。
网络欺诈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面临的普遍问题。在欧洲,为了增加网民对电子商务的信任,由中立的第三方市场实体实施的网站身份认证标志或标签正成为网民识别网站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在美国,为了加快互联网从“可用”到“值得信赖”的过渡,美国奥巴马政府甚至提出了空网络间可信身份识别的国家战略,并计划构建一套“可信在线环境的身份识别生态系统”,以减少在线欺诈、身份盗窃和在线信息滥用。
北京大学赖教授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可信电子商务促进中心与众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构建可信互联网生态链”专家研讨会上提出,应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鼓励和支持中立的第三方市场主体参与中国可信互联网生态链的建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可信网站”认证管理机构“中国互联网络”董事长毛伟今天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可信互联网生态链的构建包含两个重要命题,一是“构建什么样的可信互联网生态链”,二是“如何构建”。
他说,从网上主体(网站)的角度来看,在“注意域名”、“租用主机”、“建网站”、“做推广”、“做交易”等诸多环节,我们应该考虑引入中立的第三方来验证或比较网上主体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可信网站权威数据库。电子商务、浏览器和搜索等互联网应用可以共享可信任的网站数据库,以便从网民的角度来看,可以在各种在线链接(如直接访问、搜索和搜索或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中快速检查或识别网站的身份是否已通过中立第三方的验证或比较。
他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采取“政府倡导、协会支持、市场引导、共同参与”的思路,鼓励和支持中立的第三方市场主体牵头实施相关工作,政府、协会、公众、社会和媒体应该对其进行多层面监管,确保规则公开、服务透明。
标题:报告称加快可信互联网生态链构建刻不容缓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