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0字,读完约4分钟

自2009年以来,世界最大的铸造公司富士康频繁地陷入“自杀门”,并立即加快了将沿海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的步伐,一度从大陆媒体上“淡出”,人们逐渐忘记了富士康。

然而,富士康从来不缺少新闻,它也是制造新闻的大师。就在上周五,富士康深圳1万名员工参加的一个街头舞会上,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以近乎漫不经心的语气透露,富士康将在未来三年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30万台)。目前,富士康拥有1万个机器人,明年将达到30万个,三年后将达到100万个。这些机器人主要用于喷涂、焊接、装配和其他装配线。取代人工后,富士康的生产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富士康发出来的 “机器人信号”

郭台铭毫不掩饰地宣布,富士康深圳总部也将加速转型。拥有40万名员工的深圳龙华和观澜两个铸造基地,将成为R&D产品技术研发、销售展示、人才培训、模具制造、新设备和自动化制造中心。郭台铭没有说的最后一半是,到那时深圳富士康使用普通工人的人数将会大大减少。

郭台铭披露的就业战略转型的信息包含了大量的黄金,但除了新华社的一则豆腐新闻外,遗憾的是大陆媒体也以集体的“粗枝大叶”对此视而不见。

郭台铭提到的机器人只不过是装配线上的一个半智能“机械手”。一旦实现机械手和人力的一对一替换,富士康(在mainland China 20多个城市拥有120万名员工)就可以替换至少50万名员工。

对郭台铭来说,这种替代的积极效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集体工资谈判和员工权利保护已经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大陆媒体密切关注的“麻烦事”;职工“四险一金”、集体宿舍、文化娱乐、饮食洗浴等“刚性负担”。,也被删除了很多;大量使用机器人的信息的传播也增加了“富士康在大陆”的议价能力,以从当地市政府获得更多优惠政策。

富士康发出来的 “机器人信号”

对于以引进富士康为荣的各个城市的政府来说,尤其是那些在“自杀门”后过度使用优惠政策,竭力将富士康纳入瓮中的政府,成功招商的过度喜悦无疑让人松了一口气。虽然深圳铸造基地可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人,但“大陆富士康”也可以被复制和模仿——这种模仿是郭台铭手中的“谈判牌”,其独特功能在于:目前,重庆富士康可与深圳和上海郊区的昆山富士康相比。工资、奖金和福利费用大致相同。综合人工成本方面,重庆富士康雇佣了一名当地员工,每月人工成本不是3000元,而是昆山富士康的综合人工成本。这样,面对富士康提高生产效率所包含的多重“利益选择”,在目前沿海和内陆地区税收优惠基本充足的情况下,内地城市必须在行政性收费和收取地方建设资金方面给予富士康更大的优惠待遇,以防止或延缓富士康的“易手”。因此,努力引进富士康的城市所获得的最终利益可能仅限于解决不同阶段当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的政策目标。

富士康发出来的 “机器人信号”

如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地方政府都在呼吁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众所周知,郭台铭发出的“机器人信号”似乎仅限于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但其实质是正宗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不幸的是,与富士康这样的跨国铸造公司相比,中国政府对此可能远不那么敏感。

“机器人信号”对内地后发展城市提出了新的警告:单纯依靠或继续过分依赖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吸引沿海产业落户内地的发展思路已经面临“郭台铭”的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挑战,内地无限“优惠投资”带来的发展“时间空”变得“短暂”,这是地方政府在发展与转型的斗争中已经面临的又一棘手矛盾。如果我们不能摆脱粗放型和低层次发展的刻板印象,新旧矛盾的纠缠将会越来越“死气沉沉”。

标题:富士康发出来的 “机器人信号”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