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6字,读完约7分钟

一生节俭,历尽艰辛,毕生心血收集的、散落在国内外的珍贵文物都无偿奉献给了国家,没有一件留给自己的子孙。 他是清末民初出生的收藏家杨铠。 1959年至1964年间,他共寄回广州文物8批,共5542件(套),其中陶瓷3390件(套)、铜器231件、玉器184件、竹雕244件、木雕26件、古墨620件。 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桂林博物馆捐赠数百件文物。 其捐赠文物数量众多,品种繁多在当时广州尚属首例。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实习生卢远芳整理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英国的上司教授入门,从17岁开始在各地寻找文化财产

杨铠是广东省鹤山县人,出生于祖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1891年。 他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离开家乡去香港谋生。 杨铠16岁那年也来到香港,和父亲一起在英国人开的太古码头工作。 其父是船坞的小职员。 进入太古船坞时,杨铠作为后进生经常代父亲送到英国人上司家。 这个英国人很喜欢收集中国古代文化的遗物,古董、书画、陶瓷、雕刻、碑文、富有天然画意味的大理石等都喜欢他,并且努力寻找。 杨铠看到他的客厅里到处都是古董和书画,感到非常奇怪。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这位英国上司,为什么要放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又破又旧,放在这么漂亮的客厅里有什么用? 英国人听了这个年轻人的提问,哈哈大笑。 他走到杨铠身边,操着半个不通的中文,拍拍他的肩膀说:“笨蛋! 不要小看那些。 这是中国极其珍贵的东西,全世界的人都收集保存着。 如果你今后在什么地方遇到这种东西,通知我或者给我买,对你来说对今后有好处。 ”。 杨铠听后点头答应。 从17岁开始,杨铠总是手里拿着这位上司给的钱,在送别之余,到处寻找中国的历史文物。 他在接触文化财产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知而逐渐产生了乐趣,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向亲戚朋友七嘴八舌地购买唐代的《文成公主下车图》

那个时候,人们经常看到穿着笔服的年轻人出入香港、澳门以及中国内地的古董店、文玩段,探索各种行情,他似乎痴迷于学习文物知识,收购各种文物。

有一天,杨铠和朋友任真汉一起走上街头(任真汉是一位对古文化遗产素材有研究、经验丰富的画家)。 他们在充满街头的古董店之间,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卖旧画。 杨铠和任真汉去仔细欣赏,发现这是唐代大画家阎立德(阎立本的哥哥)画的《文成公主下车图》的真迹,希世奇珍。 但是,老年人的价格非常高,而且需要当时通行最多的“日本军票”。 杨铠一时筹不到这笔钱,舍不得的时候,突然来了两个问价格的日本人,看到他们真的知道了。 杨铠和任真汉担心这幅名画会落入日本人手中,两人协商,匆匆答应卖主的价格,并约定第二天成交。 杨铠回到家,马上向亲戚朋友求助,东借西凑,才凑齐这笔钱,买回了《文成公主下车图》。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看着这历经波澜的国宝,他们难以抑制兴奋,终日如痴如醉,翻开它仔细读了好几遍,翻开书找典,逐字对照,鉴别画面复印件和落款题名。

慧眼“拾遗”光孝寺五代贯休绘制的罗汉图

有一年,杨铠去广州看广州市的美画展,听说某美术学校教务主任在日本旅行时,从某日本华侨手里买了唐人花鸟画,总算找到了这位教务主任,仔细看了这幅画,要求转让给他。 收购这幅画后,杨铠和任真汉从画的秘密中找到了画家滕昌佑的落款签名,字体凝重,画的痕迹也在晚唐方,比宋画有越来越多的厚重感。 这幅画的原主人,那个日本华侨,为了不让国宝长流向海外,把这个教务主任带回了广州。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在广州遭遇古画不少,但其中最珍贵的,可能是原藏广州光孝寺五代画僧贯休画的罗汉图,是窃贼偷到古董店的。 没有落款,古董店不知道这幅画的来头很大,为了伪装名人的手迹,找了一个难以留下痕迹的南宋画家的名字做假钱,在画下用小字写了“朱玉”,标题上写了“南宋朱玉画大阿罗汉图”。 杨铠看到这幅画马上买了它,请真汉一起鉴定。 他们检测出清初诗人朱竹坤和广东诗人陈恭尹,用长诗吟诵在光孝寺贯休画罗汉时的情景。 两人的诗详细记述了画中形象的神态:站在院子里扫落叶,窗户里高僧写经,高僧身后站着服务员,画中的景色上画着诗。 诗与画相对照,表示是光孝寺的旧藏贯休所画的三幅罗汉图之一。 据记载,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时,被赠送给了光孝寺。 杨铠当时得到了这个宝贝,很快就把它珍藏起来了。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1959年至1964年间捐赠了5542件文物

1958年,原广州美术馆成立后不久,藏品不足。 当时,朱光(当时广州市市长)从黄新波(前广东省美协主席)、黄笃维(前广东省美协秘书长)那里了解杨铠收藏文物的事迹,寄给他们信,请任真汉向杨铠商借古字画在当时的广州美术馆展出,展览结束后,保证香港哦 杨铠立刻同意,委托任真汉将200多件字画送到广州展示。 1959年展览结束,展览会书画等待集装箱运输港时,朱光收到杨铠的来信,说:“展览会书画不回香港,我还有文物被送回祖国。” 不久,杨铠将第一批捐赠文物送到了广州。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1960年春,杨铠将第二批捐赠文物送回广州,在发给朱市长的长信中,确定“希望将所有家藏文物无条件地分给祖国,分享给广大群众”。 从此以后,每年分一两次将数十箱捐赠文物送回广州。 每次运送文物之前,杨铠为了保证文物运输的安全,都会自己准备材料,和员工一起制造胶囊,和文物一起来到广州,和博物馆的员工开箱整理,清点入库。 因为时间很紧,所以检查文物不能太紧,所以员工有时每天加班到深夜。 那时生活条件不好,工作艰苦,杨铠历历在目,心痛不已,有时还带回到晚上和文物一起工作的人的甜蜜嘴里。 到1964年捐赠工作基本结束,共送还文物8次,5542件(套),其中陶瓷3390件(套)、铜器231件、玉器184件、竹雕244件、木雕26件、古墨620件、书画296件。 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桂林博物馆捐赠数百件文物。 其捐赠文物数量众多,品种繁多在当时广州尚属首例。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1967年,杨铠不幸在香港去世。 他为了不使许多国家宝贵的文物四散流失,花了整整一生的心血。 幸运的是,杨铠捐赠的文物,全部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杨铠与郭沫若之交

20世纪40年代后期,郭沫若居留香港期间与杨铠交往。 杨非常钦佩郭渊博的学识,郭也非常赞赏杨的藏品。 有一次,杨先生感慨地对郭先生说。 “如果有一天,国内出现了开放进步的政府,我想把一生收集的各种文化财产和艺术品全部捐赠给国家。 ”。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1949年10月1日,神州大地春雷响起,杨铠期盼的日子终于到来。 1957年,杨铨的好友任真汉应邀在北京参加“五一”节观礼并参观各地。 回港后,任真汉亲耳告诉杨铠:大陆人民政府出台各项文物保护政策,地上地下文物妥善保管,文物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公开展览得到参观、研究。 这喜讯就像春风吹过杨铠心中的冰霜一样,消除了他多年来的疑虑。

“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郭沫若生前也用热情的题辞赞扬了他。 “通过40年的收集捐赠国家,这种爱国主义的利他精神,是非常宝贵的,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

(本文部分复印件为吕雪萱《记录香港已故文物收藏家杨铠》、苏干《香港杨铠捐赠文物的追记》)

来源:新快报(广州)

标题:“杨铨耗尽毕生心血搜集五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