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17字,读完约10分钟
原创 王凯
年11月16日,第八届清华平衡学术周隆重开幕,正值平衡建院20周年,邀请我们以“传承·坚守的创新展望”为主题,共同探索城乡计划创新之路,展望人居环境的美好未来。 在第一天下午的自由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进行了题为“中国城市化60%后的趋势展望”的主旨报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今后20年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路径。
王凯院长首要讲了三个方面的文案,一是对当前我国城镇化现状特征的基本评估。二是讲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首要因素。三是对未来的城镇化趋势做简单拆析。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王凯院长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不同地域的城镇人口集聚特征差异明显,发达地区人口流动近域化趋势加强,流动人口落户诉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 全国人口总量增长放慢,城镇化进入中后期。
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了60%,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节点。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城镇化率从50%到60%,伴随这10%的增长过程,城镇化进程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总的看来过去10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前30年要低,前30年平均年增长率差不多1.5%,最近10年是1%。而且人口的总量也接近了峰值。● 城镇人口集聚在空间上东部减缓、中西部提升、东北加速流出。
特别是-年,东部地区的人口向城镇凝聚的速度在减缓,中西部地区集聚的速度在提升,当然总量还是东部多。东北地区人口加速流出,而且占全国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以大连为例,年常住人口是负增长,外来人口也在减少,且存在高知人才向外流失,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值等情况,这是城镇化里面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 部一个个地发达地区人口流动的近域化趋势在加强。
过去跨地域的流动量比较大,但是最近近域流动的趋势在逐步增强。有两个地方比较明显,一个是广东省东莞市,原来东莞大量打工的人是外省人员,来自湖南、安徽、四川等地方,最近一点年广东内部的流动人口在增加。第二个是安徽省,安徽过去是人口输出大省,首要是到上海、江苏、浙江,但是最近几年省内近域流动也在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能力和服务能力在提升。
● 流动人口落户的意愿在增强,而且诉求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放开中小城市,大城市逐步放开,特大城市仍然严管。从调查数据看,大家还是愿意到大城市落户,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特别是超大城市居民居留的意愿是最强的。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相较于他们的前辈,受教育平均年限有了很大的提高,素质更高,落户到城市的意愿更强,但导致其意愿加剧的因素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简单的追求高收入转向对公共服务的诉求,根据调查他们追求的目标首先是子女的教育和自身快速发展的空间,第三才是收入,这和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影响我国城镇化的首要因素
王凯院长指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将促使人口就业向三产转移,人口老龄化推动城市服务业诉求进一步提升,新的职业诉求与劳动力供给质量存在错位,革新快速发展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的价值也会逐步发生比较大的一些变化。
● 产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就是受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的影响。
还以东莞为例,东莞原来是外地输入劳动力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最近这些年大量的机器人开始取代了通常制造业行业原有的通常性劳动。-年全国二产工作人数持续下降,特别是制造业,而这些人口逐步流向了第三产业。
可以预测,在不久的未来,部分领域的人工被机器取代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特别是通常性的制造业。到2030年,我们预测可能会有700万到1200万个以前传下来就业岗位会彻底被机器人取代。当然,对技术型的人才、创意型的人才、技术专家等这样一点人才的影响可能会相对小一点。
● 人口老龄化。
用两个标准(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比例超过7%)来衡量,我国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而且一点地方甚至已经进入超老龄化时代。我们做了一个大致的比较,中国2035年大略和日本2005年的老龄化程度(19.65%)相当,就是进入一个所谓的高度老龄化时代。
在这个背景之下,很多花费结构会发生了变化,比如医疗的花费会增加,医疗领域、护理领域将来可能会有大的一些变化。另外随着少子化叠加老龄化导致的户均规模下降,小型化的花费、个性化的花费、餐饮业都会有很大的一些变化。
● 新的职业诉求和劳动力供给的质量矛盾显著。
通常性的加工业、制造业机器在替代人,而创意型、服务型的领域又需要人去替补,但是这部分劳动力素质又跟不上,这是将来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中国将来需要越来越多的是医疗、教师、创意和技术专家等这些人才。
● 革新对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
地区生活质量、城市魅力成为了引起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有风景的地方有新经济”,以文化、创意、旅游、养老、商贸、物流、有机农业等为抓手,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快速发展是很多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战术。● 城乡统筹要求下的乡村快速发展需要制度性的突破。
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特别提出来两个行动,一个叫城市更新行动,另一个叫乡村建设行动。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乡村的价值会逐步发生比较大的一些变化。在后工业化时代,乡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方方面面补充城市生活的价值会逐渐提高。城市里的要素向乡村的流动也是必然的。
三、未来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与评估
王凯院长认为,未来多元的地理特征会导致城镇化模式多样性,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约束需要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和更高的城镇化质量。
● 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多元因素
一是城镇化的方法一定是多样的。中国地理特征的多元化,中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的一些变化,还有一定比例的小农业和一定比例的农业人口,所以城镇化的模式一定是多样的。
二是资源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需要比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可提升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集约节约利用水土资源,减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居住人口和开发规模。
第三个是亲近田园的文化基因会促进新的城乡关系的诞生。追求田园生活的文化基因在未来可能造就新的城乡关系;多个城市居民乐于进入农村居住从业,这类人群属于季节性的“城乡双栖”,统计上仍是“城镇人口”。
● 城镇化水平预测
我们做了一个城镇化率的预测,包括高、中、低三种情景,综合看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可能会在72%-75%之间。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会议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件事件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此未来10年的城镇化一定是低碳快速发展,并且还要把前40年积累的碳降下来,绿色城镇化会是下一步比较大的挑战。
● 城镇化空间演进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人口资源一定程度上是会向都市圈集中的。在区域政策上,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快速发展,还有海南自贸岛建设,这七大国家区域战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我国空间格局调整和人口流动。● 城镇化空间快速发展评估
东部地区将进一步强化一体化快速发展趋势。以日本为例,日本2005年之后全国总人数在减少,但是东京都市圈的人口仍在继续增加。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占比从上世纪40年代的30%已逐步上升到52%。
中西部地区将强化核心城市和都市圈的培育快速发展。核心城市虹吸效应愈发凸显,包括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这些城市,流动人口可能持续增加。在“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之下,边境地区城市快速发展可能会有一点新的进展。西南地区的人口回流越来越多还是以省会和县城为主,县城将来的功能不完全是产业功能,越来越多的是服务功能。
城乡之间要素从单向流动走向双向“对流”。例如日本到了“七全综”的时候,大量的精力是激活农、山、渔村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双向流动。当然我们也看到最近十年淘宝村的迅猛快速发展,这都是最新的一点趋势。强化城镇高品质空间的建设需求增强。人居环境建设最后还是要落到老百姓的具体生活中,未来,构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下一步城镇化中要要点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
最后王凯院长指出,城镇化率60%以后的快速发展,将进入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全新阶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是下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导向。
* 注:本文文案根据现场发言整理,已经专家审阅(图片来源于专家ppt)
扫码收藏,查看越来越多学术周专题观点
《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计划设计研究院出生于中国特色计划体系,出生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出生于世纪之交,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和产业特征,开展国家和地区宏观快速发展政策研究和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的技术研究与实施 清华平衡长期反复“产学研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思想,从年开始每年策划举办“清华平衡学术周”,邀请跨领域专家和领域同事聚焦社会热点,畅谈城乡百态,学术思想博采众长,断绝
原标题:《清华同衡学术周 | 王凯:中国城镇化60%后的趋势展望》
阅览原文
标题:热门:王凯:中国城镇化60%后的趋势展望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