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和阿里云联合举办“天文数据挖掘”天池竞赛 1月19日,在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军与阿里云总裁胡小明共同宣布启动“天文数据挖掘”天池竞赛。
1月19日,在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军和阿里云总裁胡小明共同宣布启动天池天文数据挖掘大赛。
[注:严军、胡小明联合发起天池天文数据挖掘竞赛]
竞赛要求参赛者对从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观测获得的数千维光谱数据进行分类,并设计一种高效、准确的天体分类算法。组委会提供了郭守敬望远镜收集的数百万真实光谱数据。每个光谱数据包含一系列波长范围为3690-9100埃的辐射强度值。其相应的天体类型已被确认并同时提供。这些数据将帮助参赛者建立和测试算法模型。
阿里云与国家天文台的深入技术合作为天文学研究创造了新的氛围。自2016年7月青年论坛以来,双方已就大数据时代的跨领域天文研究达成共识,并在10月杭州云栖会议上正式达成战略合作。
这是中国天文研究界和产业界的首次跨境合作。一年来,阿里云在存储、人工智能和超大规模计算方面的技术优势已充分应用于天体物理研究,天文学界取得了丰硕成果。
闫军主任表示:双方的合作是基础科研机构与领先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前瞻性探索性联盟。在过去一年里,战略框架迅速出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对双方的合作非常满意,充满期待。我相信这种科技前沿的强大结合肯定会促进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
天文学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学科,它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作为中国第一家参与基础天文学学科的云计算公司,阿里云的旅程以尖端技术甚至星星和海洋为特征。
阿里云总裁胡小明说:打开大脑漏洞的科学探索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计算和验证。中国的天文能力与中国的计算能力相结合,这正是云计算作为一种社会和包容性科技力量的价值所在。
以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云成功搭建为标志,国家天文台搭建了全球天文资源共享和科学研究平台,实现天文数据的全球读写,包括中国首个天文领域重大国家科学工程项目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和FAST。
最近,北京-亚利桑那天空测量(BASS) DR2的3.5亿个天体数据也被存储在云中,并向全球开放共享。通过多克集群和阿里云提供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云的科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家的工作效率,将原来一周的工作时间减少到最多8小时。
[注:中国虚拟天文台云节点]
据统计,中国约有3000名天文学家,但已有2万多名天文学家通过中国的虚拟天文台建立了组织,这在天文学领域培养了一支后备力量,扩大了爱好者的视野。其中一名来自合肥的10岁小学生,在天文台共享数据的帮助下,成功地发现了一颗超新星,成为世界上发现超新星最年轻的人之一。
2017年11月,在天文台和阿里云的共同推动下,第一套天文教学丛书《互动式天文教学指导丛书》小学卷《小学天文教学(教师用书)》出版,天文大数据正式进入小学课堂。
天文学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学科,它不仅能揭开宇宙起源的秘密,还能拯救生命。去年12月,一场7.8级的地震袭击了伊朗和伊拉克的边境地区,导致7万人无家可归。当时,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牵头,国家天文台和阿里云天文台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反应迅速,调动了阿里云在欧洲、美国等地的全球能力,推动应急数据帮助减灾。
心灵鸡汤:
标题:国家天文台和阿里云联合举办“天文数据挖掘”天池竞赛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x/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