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09字,读完约9分钟

国道的里程碑,每公里一个,用于计算里程和标记位置。《互联网周刊》是中国互联网的国道纪念碑,500期周刊是500公里的纪念碑。

至于里程碑,散文家尹倩在《青春无悔》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尤其符合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态:“为什么我们会留下这么多美好的‘过去’,让我们在孤独中感受到记忆的珍贵。”我们不想沮丧。在人类历史的交响乐中,我们渴望成为一名合格的鼓手,与青春一起绽放辉煌。那些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阻碍我们的事情使我们习惯于寻求刺激;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不妨小睡一会儿,整理一下行李,洗一洗灰尘,修饰一下面孔,以便回忆过去,树立一个里程碑,然后继续前进。”

姜奇平:中国互联网的五百公里碑石

创刊于1998年的《互联网周刊》,作为信息时代的商业周刊,完整地见证和记录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历史,不断提出互联网产业的新概念和新理念,显示了中国互联网存在的意义。这些500期的每周杂志就像500英里长的石碑、500座灯塔和500支火炬,指引着新人们奔向新世界(00097)和新业务。

第一,信息时代的生存

周刊的创始人是高在郎和沈伟。1998年第一期出版时,他们住在北京海淀区霍克基南部一栋办公楼的顶层。不久前它还是一片菜地。我对这个地方很熟悉,因为它是我在小学每天放学后必须经过的一片菜地。我记得有一次我真的饿了。地里只有大蒜,所以我一次吃了很多。我没想到我的胃会痛,我站不起来。那时候生存的问题是要吃饱。当周刊搬到这里时,菜地已经没有了,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开始升级为数字化生存问题。

姜奇平:中国互联网的五百公里碑石

在出版前夕,我刚刚出版了《21世纪的网络生存》,我深深地沉迷于数字生存。当高在郎和沈伟找到我的时候,大家想法都一样,一拍即合。当时,外界对互联网持乐观态度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互联网周刊》了,但我们很幸运地领先了半步,抓住了中国互联网的潮流,并以此为出发点同时起步。

1.从数字生存的高度揭示信息时代的意义

自从有了互联网,人们整天都在想,他们能在互联网上生存吗?1999年初,内格罗蓬特访问中国,数字革命报告掀起了中国数字生存的风暴。

1999年,“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轰动一时。该周刊称:“12名选手被关在一间几乎是空空·鲁叶的房间里长达72个小时,只能通过电脑和网络电缆与外界联系。”可以说,生存问题是互联网进入中国后人们触动的第一根心弦。

在周刊杂志的前两年,事件和数字报道主要集中在:门户之战,搜狐,张朝阳,应,张树新,imac,史蒂夫乔布斯,windows 98,成立,电子商务,8848网站,,纳斯达克,,电信重组,关税削减,国内手机,联想和倪光南。

其他媒体也报道了这些人和事。然而,《网络周刊》创刊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牢牢把握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元问题,在新旧时代的比较中充分揭示了这些人和事背后的意义,从而为引领行业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报道是周刊《应兵变》。这篇文章发表后,每周发行量上升了一大步。一时间,在中关村大街上(000931)“洛阳纸贵”。北京大学的学生报告说,如果他们晚一点去报摊,就再也买不到周刊了。他们像《新青年》一样阅读每一期杂志。十年后,我不断被告知他正在读《互联网周刊》,并走上了互联网之路。

当时,《网络周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从上到下,人们都充满了狂热的奉献热情。“全世界的电脑都会联合起来,互联网一定会实现”的大型海报,贯穿中关村大街的整栋大楼,震撼中关村,感染整个行业。到目前为止,有些人仍然提到那一年的激动人心的感觉。

周刊的独特气质从何而来?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就我而言,我认为媒体的使命是创造意义。在这方面,我同意媒体思想大师斯图亚特的观点。霍尔的主意。霍尔反对对“事物、人、事物和经验的世界”的照像反映,也反对只表达“概念的世界,即缠绕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形态概念”,而倾向于符号化,即创造意义。媒体必须在综合客观反映和主观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再现来创造意义。可以说,500期周刊中有19,600篇文章,涉及事物、人和事物,但它们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义表征,即形式上分散而精神上不分散。它们是对“信息时代”四个词的一致解释。

姜奇平:中国互联网的五百公里碑石

自周刊出版以来,已有1599篇文章以《泰晤士报》为主题。有547篇文章直接关注意义。周刊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通过网络创造了“信息时代”的含义,从而获得了周刊的精神,形成了周刊的灵魂。有些媒体模仿周刊,但它们并不像或走样,因为它们往往只是在形式上谈论互联网上的事物、人和事,而没有互联网的灵魂。当网络陷入困境时,我会“飞走”去找牛奶来认出我的母亲。

姜奇平:中国互联网的五百公里碑石

让我给你举个反映周刊个性的例子。

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时,包括it媒体在内的全国媒体都失去了光彩。互联网从天上掉下来,一夜之间就进入了地下,媒体对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失去了信心,似乎互联网永远不会翻身。虽然周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在压力下,它做了一些违背潮流的事情,反映了英雄的真实性格。

2000年5月16日,由《互联网周刊》资助的互联网研发中心(cii)在国家统计局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发布了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指标体系及其衡量指标。两个月后,根据这个计算结果,一个重要的结论被宣布:“根据目前的关税政策,中国的电子商务至少是4年零2个月的利润。这是基于cii中国电子商务指数。”当时,互联网正在分崩离析,但周刊却无动于衷。它冷静而准确地确定了形势和真相,它的知识显然是优越的。

姜奇平:中国互联网的五百公里碑石

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从2004年开始盈利。历史已经证明了周刊的勇气和洞察力!《互联网周刊》在2000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没有在互联网上摇摆不定的媒体。

这符合读者和行业的需求。读者和行业迫切需要找到真正的意义,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总是领先半步,所以这个发现总是从《互联网周刊》开始。通过坚持互联网的含义,周刊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2.从生产力的高度揭示技术的重要性

《网络周刊》对信息时代大趋势的准确把握取决于其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性。作为专业媒体,周刊始终以掌握新技术为基础,有3875篇以技术为主题的文章,成为其专业保障。

在500期的周刊中,我们总是率先掌握行业的主要技术趋势。例如,我们首先介绍了web2.0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p2p的发展趋势,并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了战略判断。

每周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文章是蒂姆·奥莱利在2005年10月发表的《网络2.0是什么》。这是中国第一次介绍web2.0。奥雷利传媒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蒂姆·奥雷利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网络2.0的概念后仅仅一个月,它就被首次引入中国。该周刊围绕web 2.0发表了112篇文章。其中,热门文章包括《学习国外网络2.0模式》、《网络2.0时代的网络加速》、《网络2.0的悲剧与喜剧》等。近年来,相对于网络而言,p2p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关于这个主题有62篇文章。该周刊对技术发展的一些关键趋势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看法。与美国主流科技媒体多次得出的结论相反,事实证明周刊的判断总是更符合现实。与《美国商业周刊》和其他媒体不同,他们在it问题上的立场是反复无常的。

姜奇平:中国互联网的五百公里碑石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非常活跃,每周杂志上发表了350篇3g主题文章和960篇手机文章,受到主流运营商的高度重视。云计算作为未来的趋势,也受到了周刊的高度重视,发表了223篇文章。这份周刊花了大量篇幅推出几个封面故事来集中报道。

周刊在技术报道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更广阔的视野揭示了技术背后的生产力意义。每周技术报告摆脱了工程师谈论技术的味道,也摆脱了纯粹技术的狭隘观点。这已经成为它的显著特征。

引领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注重深入分析,已成为《互联网周刊》准确把握行业趋势的基础和优势。

二、面向发展的商业周刊

以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为分水岭,随着互联网商务的发展,高在郎领导的《互联网周刊》明确了《商业周刊》的定位,称其为“信息时代的商业周刊”。作为商业周刊,发展成为它的焦点。《每周》可以自豪地说,在互联网的每个历史关头,它都在引领行业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在第500期周刊中,有超过17,000篇关于商业主题的文章,包括1,513篇直接关于商业主题的文章和1,840篇直接关于商业主题的文章。有4265篇关于企业主题的文章,1855篇关于工业主题的文章,4443篇关于市场的文章,4370篇关于用户(包括顾客和消费者)的文章。可以说,在信息时代,周刊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商业上。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姜奇平:中国互联网的五百公里碑石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