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50字,读完约6分钟

世人是不是对鲁迅在北京的日子过于激昂了? 我以为鲁迅在北京的十几年里,过着“百呼百应”的舆论领袖生活。 但实际上,北京的大部分时间里,鲁迅很少悠闲。 和朋友促膝长饮,流到琉璃工厂的各大书店,品尝中西各种美食,写在那本日记里,很羡慕。 现在来探索一下鲁迅时代的北京生活吧。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第一、二站:绍兴会馆-八道湾

辛亥革命后,鲁迅经朋友许寿裳介绍,在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 1912年初,袁世凯担任总统后迁往北京,教育部也自然北移。 鲁迅也开始了长达14年的“北漂”生活。

鲁迅于北京前7年住在菜市口南半部胡同西的绍兴会馆。 会馆因长年失修,桌椅陈旧,蚊子遍地,人口杂乱。 鲁迅也对这样的住处很不满,经常写日记,说自己因为环境嘈杂,“辗转难眠,睡觉多次醒来”。

鲁迅先住在绍兴会馆内的藤花馆西房,为了不引起骚动,后来被转移到了补树书屋。 这个小屋年久失修,床上全是臭虫,鲁迅晚上睡不好,只好睡到桌子上。

1919年末,鲁迅离开会馆,在八道湾11号院购买了新宅,在这里接收了绍兴老家的母亲和三弟的家人,终于在这里完成了和全家团聚的梦想。 但是,这团圆的美景只有三年,鲁迅在与弟弟周作人不和后离开八道湾,住在附近的砖塔胡同。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第三站:西三条21号

鲁迅搬家后,周妈妈也打算搬迁八道湾,鲁迅购买了在北京的第二个住宅——西三条21号。 这是典型的四合院。 南房三间是会客室兼藏书室。 院子里的东西各是杂室。 北屋三间、东西两侧分别是母亲和朱安的卧室,中堂是餐厅,北侧接小平顶屋,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 这间屋子就像四合院后面长着尾巴,被鲁迅称为“虎尾”。 “在我的后院,我可以看到墙外的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 80多年前的冬天晚上,鲁迅在被称为“虎尾巴”的书房里写道。 看过《秋夜》散文的人,开头的这句话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当时时局紧张,有学生问鲁迅在书房内从孤独的夜晚到黎明为什么喜欢在晚上写作,鲁迅回答说:“因为白天比晚上暗。”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后,母亲和朱安继续住在这里。 1949年10月19日作为鲁迅故居对外开放,1954年在故居旁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第四站:后海

广化寺通勤会贤堂聚友

如果想在北京寻找鲁迅生活的足迹,去广化寺或者会贤堂也可以。 离后海很近的广化寺,现在香火依然很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在这里工作过,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图书馆最初是在这里建设的。

宣统元年( 1909 ),清学部计划在广化寺建设京师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前身)。 民国时期,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钱事,常常来此事业。 1917年,京师图书馆从广化寺转入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

有名的会贤堂也是鲁迅经常去的地方。 从荷花市场穿过酒吧的大街,走了几步就到会贤堂了。 会贤堂建于清光绪初年,原为礼部侍郎斌儒的私宅,王公大臣、文人墨客曾在此吟诗作画。 到了民国,文人雅士也喜欢沉浸在这场辩论中讨伐时政。 当时鲁迅和各方持续笔战,但私交很好,会贤堂成了他们的凝聚地之一。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会贤堂其实有两个。 现在的13号院是酒吧,18号院是文物保护机构。 事实上,18、19号院在光绪年间是“莲花诗社”的所在地,梁启超、鲁迅、郁达夫、梅兰芳等名士游荡。

“听戏、吃小馆、走琉璃厂”被誉为民国文人的三大喜讯,鲁迅先生也不例外。 虽然在教育部工作很无聊,但幸运的是经常伴随着朋友的许寿裳,休息日可以和琉璃厂、陶然亭等一起去消遣。

琉璃厂作为北京文化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原本是元明清三代烧琉璃瓦的窑场,到了清朝成为旧书古玩店的集中地,各地参加上京考试的学子也住得很近,因此与文人墨客相关的南纸笔墨雕板石碑各行各业蜂拥而至,这条街成为元文化之地,并没有衰落。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来北京之前,沉迷古籍的鲁迅给北京朋友写信说:“听说北京琉璃厂有典籍,我也想变成这样,但是你偷看过吗? ”。 到了北京以后,经常在这里闲逛,忘了埋头玩回去,日记里也详细记录了参观阿喀琉斯工厂的时间和买的东西。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北京的14年间,去琉璃厂的次数居然在480次以上,采集了3800多本图书和碑文。 访问琉璃厂时,鲁迅先生经常会去附近杨梅竹斜街的东升平浴室理发,或者沿着铁树斜街去大栅栏西街,找美食。

第六站:大栅栏-青云阁-玉壶春茶楼

大栅栏西街是有名的京味小吃街,整条街只有323米长,却有百种特色小吃。 鲁迅先生在参观琉璃厂后,来到这里,需要一两种美味的点心,翻遍了当天的收成,愉快地生活着的样子令人羡慕。 在《鲁迅日记》中,鲁迅出入大栅栏的次数一点也不少于去阿喀琉斯工厂的次数,同时在日记中也多次提到街道上的“青云阁”。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青云阁”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是当时首都数一数二的高级“中式沙龙”,除鲁迅外,还有康有为、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名人,前来此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奖乐。 鲁迅一般从后门进来,有这么大的好处:青云阁后门楼上是茶席,从阿喀琉斯工厂过来,到这里正好累了,休息休息歇脚再说意思。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鲁迅在北京14年经常参观这里的玉壶春茶楼,很喜欢吃玉壶春春卷、虾仁面等名点。 下午休假结束后,鲁迅在青云阁楼下的小百货店顺便买了牙膏、鞋垫等日用品,之后去琉璃厂买书。

夜广和居尤喜解酒羹“三不粘”

资料显示,鲁迅在北京14年来经常去的饭馆有65家,其中有高级餐厅、西餐厅、市井小馆。

大概是因为喝得太醉了,鲁迅特别喜欢广和居的一个解酒羹“三不粘”,这道菜烹饪时动作很快,成品不粘,用勺子舀食物时,不要用勺子勺,两不粘盘,三不粘牙,三不粘牙。

当时,北京市内有两家专门做绍兴菜的山阴馆,一家叫杏花村,另一家叫颐和园,在万民路。 这两家餐厅离鲁迅的住处比较远,但鲁迅依然经常光顾。 理由当然是很难扔掉家乡的菜。 鲁迅一个人在北京的头七年,可以去吃家乡菜,喝正宗的绍兴花雕,大概可以消除心中的怀乡之情。

“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酒兴一高,很多麻烦的想法,那浓厚的花雕香味似乎也一起涌上了心头。 夜晚,鲁迅又能在那乱世喧闹的夜晚中安息,迎接下一个黎明。 文/张昊

标题:“揭秘鲁迅北京生活:逛琉璃厂480次采买图书碑帖”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