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00字,读完约14分钟
汉中山国是汉代重要的封国。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封其第九子刘胜为中山靖王,迁都卢奴(今定州),始于汉代的中山国。 两汉共17代中山王世袭达300多年,目前在河北省定州市境内,残留着大量汉代中山王的坟墓。
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中山简王刘晏夫妇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洞缀墓、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三盘山120~122号墓、陵北137号墓等。 这些墓葬规格高,出土文物丰富,其中中山王墓出土的玉器尤为引人注目。 他们质地纤细纯净,光泽滋润,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是罕见的汉代玉器珍品。 在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玉器分类,介绍如下
葬礼用玉
汉代是葬礼用玉的鼎盛时期,如果将玉视为“山岳精英”,将玉寄予葬身大海,将会不朽。 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九诀,死者不朽。” 埋葬玉是指为保护这种尸体而制作的陪葬玉器,以玉衣、玉硅、玉握、九窍门塞、玉枕、玉棺等为主。 中山王墓出土的丧葬用玉种类齐全,留存完好,是研究汉代丧葬用玉的重要实物资料。 其中,中山王墓出土了玉衣四套。 三件金丝玉衣,一件银丝玉衣,还有镶金铜丝玉衣。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墓出土的两件金丝玉衣意义尤为重要,是当今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同时留下了最完整的汉代玉衣,让人类认识了玉衣的真实身份。
刘胜金丝玉衣(图1 )身高1.88米,共有玉片2498枚,金丝约1100克。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衣可以分为头部、上衣、裤子、鞋子、手套五部分。 玉衣所用的玉片为岫岩玉,有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多边形,均为合体裁断、合体使用。 每个球上都开有小孔,相邻的小孔之间用金线连接。 使用的金线有一根、几根、卷成麻花状的。 玉衣内出土了头的眼罩、鼻塞、耳塞、口硅、胸部、背部玉壁、下腹部生殖器套、肛塞、手中的范玉饰等少许塞子。
玉衣是汉代埋葬玉中最重要的部分,被称为“玉匣”和“玉柊”,是两汉皇帝和诸侯王等高级贵族死后穿的埋葬服。 用玉衣埋葬始于西汉初期,盛行于武帝时期,止于东汉末期。 玉衣等级制度在东汉时基本确立,《后汉书礼仪志》规定只有皇帝可以采用金丝玉衣。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只能使用银丝玉衣。 大贵人、长姬采用铜丝玉衣。 刘胜是诸侯王,制死后不能穿金丝玉衣埋葬。 现在有两种说法。 一是刘胜和汉武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很好,是汉武帝特赐。 另外,也有说法认为刘胜死后玉衣的埋葬制度还不完善,是穿得越级的。
玉衣的制作方法很有研究,据专家推测,玉衣是根据人体模型的设计制作的,首先将人体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块”,然后编号。 根据号码,对球片进行加工。 经过锯齿、钻头、研磨加工,用金线连接玉片。 玉片钻头在0.1—0.2毫米之间,金丝粗细在0.35—0.5毫米之间。 金丝的装订方法有交叉式、定型式、平行式、闭合式。 为了防止边玉片混乱,最后进行折边成型,玉衣的制作就完成了。 据推算,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制作玉衣大致需要熟练的玉工辛苦工作十余年的时间,其制作费用相当于汉代100户中等家庭的财产总和。
窦缀金丝玉衣(图2 )身高1.72米,共用玉片2160枚,金丝约600克。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洞蒂墓,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衣使用的玉片是岫岩玉,与刘胜金丝玉衣不同,是上衣的制作,洞缀玉衣的上衣不是金丝,而是将玉片贴在裁剪好的麻布上,用丝带将玉片沿对角线贴上,既美观又坚固。 玉衣内出土了眼罩、鼻塞、耳塞、口玳、胸部、背部玉壁、下腹部生殖器盖、肛塞、手中的范玉饰。
青玉云纹枕(图3 )高13厘米,长34.7厘米,宽11.8厘米,重13.8公斤。 东汉中山简王刘晏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由蓝玉雕制作,玉质晶莹。 枕头中部凹陷,枕面和前、后两面用细浅的双钩阴线雕刻变形波纹,花纹互连钩,旋转得像平滑一样。 这个枕头很大,极其罕见。
的形状玉琀(图4 ),通长6.4厘米,宽3.3厘米。 东汉中山简王刘晏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细腻,晶莹剔透。 蝉身扁平,中心稍厚,双眼向外凸,用斜磨线勾勒出头、胸、腹、背、两翼等细节轮廓,蝉尾、翼端呈三角尖锋状,造型生动,线条鲜明简洁。 《史记》中有记载“蝉摆脱污浊,在浮尘之外得不到世间滋垢”,古人认为蝉质量高,以蝉为口硅,象征着生命再生。 这个器皿是《汉八刀》的优秀代表作。
猪形玉把(图5 )高28厘米,长103厘米,宽23厘米。 东汉中山简王刘晏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质洁白明亮,温润细腻。 器呈猪形,背部滚圆,全身光素无纹,只用几根宽阴线刻出猪两耳、四肢各部位的轮廓,头尾各穿一个小圆,形状简单、纤细,象征死者手球在握,富有
龙形玉寇(图6 )长10.8厘米。 出土了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色苍白,玉质莹润,器体呈双龙合体形,龙张口露齿,以阴线刻划眼角等细节,线条流畅,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右手。
洞缀玉漆棺玉壁(图7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洞缀墓,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窦棺为髓漆木质,内壁镶玉版,外壁镶玉壁和圭形玉饰。 由于棺材腐烂,大量的玉版片和玉壁散落堆积。 据整理,洞蒂棺材内壁嵌入192枚玉版,外壁嵌入26枚玉壁和8枚圭形玉饰。 棺材上所有的珠子都经过加工,表面光滑平整。
礼貌是花言巧语的
根据《周礼大口伯》记载:“以玉为六器,以礼为天地四方。 分别是苍壁礼天、黄瑛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珀礼西方、玄范礼北方。 ”。 到了汉代,玉器的功能得到扩展,礼仪功能大幅衰退,成为礼品的重要礼品和书信,或挂在装饰上。 用于发掘汉代“六器”的礼仪用玉种类和数量都很少,两汉中山王墓出土的玉器中也只有玉壁、玉圭。 但这些玉器,制作精美,雕刻工艺精湛,纹样灵动,器形宏大,是汉代礼玉的精品代表。
镂空双龙绳谷纹白玉璧(图8 )通高25.9厘米,壁外径13.4厘米,内径4.2厘米。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质雪白,颜色晶莹。 的两面刻有地阳刻谷纹,边缘周围有棱。 墙上上端刻着两条独角龙,龙张开嘴挺胸,长尾高卷,侧身背对背,储蓄势头高涨。 上面有光滑的卷云纹装饰,中央有圆形穿着,穿着时可以悬挂。 这个墙纹优美,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透雕龙蟠环青玉壁(图9 )通高30.5厘米,厚1.1厘米。 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现收藏于河北定州市博物馆。 作为墓主人生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这面玉壁体型高大,玉质纤细。 有蓝玉雕制、青绿、红褐色山姆,表面有温润明亮的光泽。 墙内,外缘为素面宽带,肉面有规则的谷纹,上部有龙刺龙环的形象,龙刺身长,阴刻线勾勒出口、眼、鼻、耳和脚爪,它们翻转扭曲,同一紧实。 两侧各有一尊镂空身材小龙一龙,栩栩如生。 这面墙玲珑剔透,雍容典雅,对称中富于变化,是汉玉中的瑰宝。
透雕蟠纹青玉壁(图10 )通高25.5厘米。 东汉中山简王刘晏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质细腻,有光泽。 玉壁整体结构紧凑,比例适中,雕刻精细。 两面装饰着谷纹,上端镂空的两个威武强大,曲体对于搏动戏的蟋蟀,在其间装饰着流云纹。 两条蟠门仿佛穿过云海之间,极其富有神韵。
蓝玉圭(图11 )长9.6厘米,宽2.35厘米,厚0.4厘米。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圭制定规则,做成上平的长方形,端射如等腰三角形,下端为平长方形,素面,出土于刘胜棺之间。
装饰玉石
古人认为玉是祥瑞的象征,同时也有“君子重德于玉”的玉观念。 从皇室贵族到文人雅士,都喜欢用玉来装饰自己。 正如《礼记玉藻》中所示,“古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追”。 西汉时期装饰用玉盛行,东汉时期用玉制度逐渐完善。 汉中山国出土装饰用玉主要是各种玉佩和玉具剑饰,以及有些不明器物的玉器装饰品。 其中,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组的玉佩,有也、范、冲牙、环等佩饰组成,除也外,均呈对排列,证明了汉明帝创制的佩玉制度。
蟠纹韦形玉佩(图12 )长15.6厘米,宽7厘米。 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现收藏于河北定州市博物馆。 蓝玉晶莹剔透,质地滋润,边缘有褐斑。 佩呈椭圆形,略呈弧形。 两端各有一只蟋蟀,蟋蟀长身,四足,头朝外,尾巴相连,盘踞在心形的佩饰上。 佩一角与朱雀交相辉映,明显带有东汉韦形的佩风。 该玉佩晶莹剔透、细腻、纹样密集,局部用细线勾勒,集镂空空、浮雕、阴刻于一体,层次变化丰富,构思巧妙,是东汉时期的玉雕精品。
凤纹鸡心玉佩(图13 )长5.2厘米,宽4.1厘米,厚0.3厘米。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质润滑呈椭圆形,一端圆角,一端圆弧,中间有圆孔。 微鼓,背面稍凹,两面都用游丝装饰流云纹。 两侧雕刻水印空对称的凤鸟形象,表面有朱砂的痕迹。
心形的白玉佩(图14 )长10厘米,宽4.1厘米,厚0.3厘米。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质润滑呈椭圆形,一端圆角,一端圆弧,中间有圆孔。 两面装饰着细阴线的卷云图案。 一端有镂空的流云纹。
心形的黄玉佩(图15 )长8厘米,宽35厘米。 出土了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呈黄褐色,器体扁平,主体部分椭圆形,上部尖,中央有椭圆形孔,外侧镂空刻有凤鸟纹。
透雕龙蟠纹青玉壁(图16 )外径4.5厘米,一枚4.7厘米。 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现收藏于河北定州市博物馆。 玉壁呈黄褐色,扁平圆形。 肉上有水印纹空水印纹,分别为龙纹和蟠纹。 龙、蟠都首尾相接,缠绕一周,阴刻口、眼、须等细节,纹样简洁,线条柔和自然。 汉代的小玉壁是佩饰,这两块玉壁雕刻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透凤鸟纹玉壁(图17 )长6.7厘米,宽3.6厘米。 出土了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呈青褐色,器体扁平,两面纹相同,大谷纹玉壁和小云纹玉壁相映,墙外镂空对称凤鸟纹,凤体卷曲,圆尖喙,形象生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额头下。
龙形玉环(图18 )直径7厘米,孔径5厘米。 出土了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玉料呈黄褐色,器体扁平,两面纹相同,镂空。 玉龙的头部时间长,首尾相连,团块环状,嘴细,上唇各向后翘,两个尖状的獠牙正好位于龙的尾巴,嘴叼着它的尾巴。 龙身用细阴线刻划稀疏清晰的竹节卷云纹,形状简单,表情生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左胸部。
舞女玉佩(图19岁)高4.5厘米,出土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现藏于河北定州市博物馆。 白玉面料,扁平片状,双面纹饰相同。 以女性形象为镂雕,用阴线刻出双眼、鼻子、嘴、衣服褶等。 根据《西京杂记》,“高帝戚夫人为袖折腰的舞蹈……”。 女人束紧腰,穿着长袖衬衫,拖着长裙,摇着腰,翩翩起舞,一只手袖子太高,另一只袖子往身旁一挥,就像这种“扬袖弯腰”的舞蹈。 舞女头上系着圆衣服,供佩用。
玉舞人串饰(图20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洞缁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包括舞人、蝉、瓶形、花蕊形、连珠形玉饰和水晶、玛瑙和石质珠子。 玉饰都是白玉,仔细想想。 玉舞人,高2.5厘米,玉色微黄,呈长方形扁平状,上下端各有穿孔,透雕、五官划线简单,身体扭曲动作挥袖折腰,两面用阴线刻细节。 这些装饰出土于洞缀玉衣的内胸部,据专家推测原是编织的串饰。
透雕龙蟠纹玉也(图21 )长8.8厘米,宽3.1厘米,长10.6厘米,宽2.5厘米。 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现收藏于河北定州市博物馆。 白玉黄,四角圆。 水印雕刻的两面装饰是一样的。 它有点短,两侧分别刻龙和龙。 那两条稍长,雕有两条龙。 龙、蟠伤均弯曲卷曲,用阴线刻眉毛、眼睛等细节。 在两端开个圆孔,方便紧固。
刘胜玉剑饰(图22 )剑通长105.8厘米,身高88厘米,宽3.1厘米。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玉饰质感细腻,光泽柔和。 剑颈圆形,中央隆起,上阴刻有卷云纹,周围浮雕有两条身体细长的蟠纹,底部有嵌插用的穿孔。 剑格菱形一边浮雕穿过云海中游动的蟠纹,一边雕刻卷云纹,里面有插入剑柄的孔。 玉玺表面绘有生动有力的蟠纹,背上有长方形的洞。 玉珏呈梯形,两面都是浮雕五条活跃的蟋蟀,在云海之间玩耍。 装饰玉石的玉具剑是汉代高级统治者展现贵族身份的武器。
刘畅玉剑饰(图23 )
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现收藏于河北定州市博物馆。 玉剑格,长5.9厘米,白玉染成黄色。 中部的脊,前面的切口,下端的尖突起,中空嵌入剑体,表面刻有兽脸的花纹,两侧隐藏着连云的花纹。 玉瓋,长9.8厘米,两端出檐,表面呈长带状,略隆起,去掉变形兽面和卷云纹,纹理好,做工精细。 玉珏,宽4.8厘米,装饰梯形、阴刻兽面和卷云纹。
透雕凤鸟形玉饰(图24 )高2.5厘米,宽4.2厘米,厚0.2厘米。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一共两个,白玉质,细颈长尾凤鸟形,嘴里叼着小虫子,雕刻精细,推测是镶在漆器上的装饰。
透雕龙凤形玉饰(图25 )长6.7厘米,宽3.9厘米,厚0.3厘米。 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白玉质,呈长方形,镂空形象化的龙凤形,带有漩涡纹。
(拍摄:张惠、张羽、路遥)
标题:“两汉中山王墓出土玉器赏析(上)”
地址:http://www.yunqingbao.cn/yqbxw/16072.html